開欄語 10月22日至24日,第二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將在安徽舉辦,包括百名院士在內的頂級科學家們將匯聚一堂,共同探尋"高質量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之路。一直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堅持“四個面向”,潛心科研,報效國家、服務人民,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奏響“科技強音”。為此,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推出專題報道,展現安徽科技工作者的創新風采。
大皖新聞訊 日前,安徽省政府公布了《關于2022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對為科學技術進步、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和組織給予獎勵。中國科大黃方、吳忠慶、李王曄、王文忠等科研人員完成的《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的分餾機理研究》,獲得2022年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專業(學科)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作為項目牽頭人,中國科大教授、深空探測實驗室副主任黃方日前接受了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的采訪,講述了他的科研故事。
從中國科大到中國科大
黃方是湖北孝感人。1994年,黃方考入中國科大,進入地球和空間科學系,就讀地球化學專業。“到現在,我還受益于中國科大的基礎教育,我們當年上了很多很難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課程。這些數理化課程對我現在的科研極有幫助。”
本科畢業后,黃方繼續在本校攻讀地球化學專業的碩士,而他對于本專業的認識也日漸深刻。“一開始沒想過會把地球科學作為終身事業,也想過去企業找工作。但是學著學著,就開始慢慢接受,進而找到成就感,真正喜歡上了這門學科。”
2002年,黃方前往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額巴納-香檳分校(UIUC)地質系學習,2007年獲得博士學位。2009年初,黃方前往愛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聯邦蘇黎世理工學院,在地球化學和巖石學研究所做博士后,隨后在2011年回國,加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
“學成回國,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理由。”黃方說。
從同位素里發現宇宙時空的奧秘
在科大,黃方主要從事金屬穩定同位素、實驗巖石學和鈾系不平衡的研究。在黃方看來,同位素非常奇妙,像是指紋和基因,蘊含著豐富的信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比如,研究月球和地球的同位素組成,能幫助你了解地月的關聯等。”
黃方還舉了一個最新研究成果的例子。他們團隊在云南澄江開展研究,從鋇離子的變化,發現寒武紀前的海洋中,重金屬被大量移除,“這就造成海洋的化學元素發生變化,為生命的繁衍提供了更加適合的環境,或許這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原因之一。”黃方說,從微小的同位素豐度變化中,能發現宇宙星球的秘密,也能探尋億萬年前的蹤跡,讓他覺得很開心。
在黃方看來,科研就是不斷探尋新的東西,要以好奇心為驅使,這會讓研究者們得到無與倫比的樂趣和成就感。“比如,我研究地球科學,所以我登黃山,會想為什么花崗巖在這里能產生壯美的風景,而西北地區的花崗巖就不一樣。這很有意思。”
在中國科大,黃方率領團隊在金屬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實驗巖石學等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原創的成果,在Nature,PNAS,Nature Geoscience,EPSL,GCA,Geology,《科學通報》等國內外一流期刊上發表230多篇論文。
現在,團隊又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一等獎的重要榮譽,但黃方依舊保持謙虛,“感謝國家和學校給我很好的科研資源,有儀器設備,有人才團隊,有交叉學科背景,支持我們做出了一點成果。”
讓更多年輕人才攀登科技高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打造高質量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必須擁有高素質人才的支撐。
在黃方看來,人才培養甚至比科研更加重要。所以,無論是在教學還是在科研中,黃方都致力于發現人才、培養人才。“這次獲獎成果的第四完成人王文忠,是一名90后,在項目中作出了很重要的貢獻。”從王文忠身上,黃方看到了中國年輕人才的智慧和激情,“讓我非常驚喜。我深信,只要我們提供良好的學術生態和環境,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可以作出更大的創新成果。”
打造國際一流“深空探測高地”
除了中國科大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黃方還有另一個身份——深空探測實驗室副主任。
位于合肥高新區的深空探測實驗室,是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大三方共建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致力于打造深空探測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
“其實地球科學的很多方法,比如同位素的研究,同樣可以用于深空探測中。”黃方說。另外,他還表示,除了進行基礎科研,實驗室也會努力推動成果轉化,在深空育種、深空儀器開發等多個賽道中提供技術積累,促進產業發展。
黃方說,“探索宇宙未知、推動科技進步、建設航天強國、服務人類文明”是實驗室的定位,也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