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日,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全國“雙百”古樹推選活動結果,推選出100株最美古樹、100個最美古樹群。其中,安徽共有5株古樹入選“最美古樹”,3個古樹群入選“最美古樹群”。
最美古樹評選的樹種包括銀杏、松樹、側柏、柏木、杉木、樟樹、楠樹、槐樹、榕樹、榆樹10種,共100株。黃山市黃山風景區玉屏管理區玉屏樓的黃山松(迎客松)和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九華鎮閔園社區的黃山松(鳳凰松),入選“最美松樹”系列;黃山市歙縣深渡鎮漳潭村一棵1020年的樟樹入選“最美樟樹”系列;池州市青陽縣朱備鎮東橋村一棵600年的紅果榆入選“最美榆樹”系列;銅陵市義安區葉山林場一棵500年的杉木入選“最美杉木”系列。
在100個“最美古樹群”的推選中,六安桐源栓皮櫟古樹群、淮北明清石榴園古樹群、安慶冶溪楓楊古樹群榜上有名。
為何它們獲評最美?
古樹是指樹齡100年以上的樹木,本就生長不易,這其中選出的最美古樹則除了樹齡外,還有其獨有的美麗之處。
歙縣深渡鎮漳潭村樟樹
入選“最美樟樹”系列的黃山市歙縣漳潭古樟樹是安徽省最著名的古樟樹,需要7到9人才能合抱,是漳潭古樹主題公園的核心生態景觀。據傳劉邦稱帝后,為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功臣張良隱居在此,其后裔親手栽下這棵樟樹,并在樹下留下漢留候張良的衣冠冢,古樟樹旁還有漢張留侯祠。村中居民大多姓張,有宗譜記載已傳76代。當地婚嫁迎親送親時,新人都會圍繞千年神樹祭拜祈福,祈求圓圓滿滿,多子多孫,正如村里流傳至今的童謠“千年古樟樹下走,幸福美滿九十九”。
安徽農業大學林學教授劉西軍介紹說:“我們有一個術語叫樟不過長江,因為樟樹生長需要一定的溫度,同時它的木質比較脆,下雪容易壓斷。”可見樟樹生長千年實屬不易。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最粗的古樹同樣是一棵樟樹,也位于黃山市歙縣,具體位于徽城鎮南源口村,胸圍1125厘米,樹高30米,樹齡近千年。
銅陵市義安區葉山杉木 曹青山攝
同樣少有在長江以北分布的還有杉木,據劉西軍介紹,安徽地區已是國內杉木分布的北緣,在安徽也主要分布在南部祁門、休寧、大別山一帶,作為生長較快的經濟林,樹齡較長的古杉木也十分難得。關于本次入選“最美杉木”系列的銅陵葉山杉木還有一段民間傳說。
相傳清朝乾隆年間,京城修建朝天宮,當修到五朝門時,缺少一根大杉木做正梁,找了三年之久都沒有合適的。后乾隆游歷江南,來到銅陵葉山腳下的一座寺廟時,發現此杉木正好可以用來修建五朝門,于是吩咐三日之內將這棵大杉木運回京城。誰知神靈連夜托夢給伐木匠工,告訴他說此大杉木生長在龍泉蛟眼上,有神靈保佑,千萬不可輕舉妄動,否則后患無窮。如若非要啟用此大樹不可,必須將它連根拔起由龍泉之蛟水沖運方能平安地運出銅陵,但是銅陵地區的四鄉百姓必遭洪水之災。伐木匠工將神靈托夢之事向乾隆稟奏,乾隆不信,派來數百人攜刀帶斧硬性砍伐,凡伐木者的刀斧碰觸到大樹便倒地身亡,而那棵大杉木卻毛發無損,安然無恙。乾隆見之方深信不疑。自那以后,再也無人敢來砍伐這棵大杉木了。
池州市青陽縣紅果榆
入選“最美榆樹”系列的池州市青陽縣紅果榆生長在九子巖景區山坳內。九子巖盆地有古楓樹、古榆樹兩株名木,相傳由金地藏親手栽植。楓榆二樹又恰好諧音“風調雨順”和年年豐收、歲歲有余之意。因此,一直為鄉民所膜拜。紅果榆樹形美觀,一枝直立擎空,一枝向南舒展,造形優美,似伸手迎客、又似翩翩起舞,遠看如神獸諦聽,不同角度仰視姿態各異,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九華山鳳凰古松 吳紹龍攝
入選“最美松樹”系列的黃山迎客松和九華山鳳凰松更是早就聲名在外。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冬雪被譽為“黃山五絕”,而迎客松作為奇松的代表,更是黃山上的點睛之筆。黃山松樹冠如幡似蓋,側枝橫空斜出,似展臂迎客;鳳凰松枝分三股,中間枝干曲形上昂,如鳳凰翹首,一枝微曲平緩下伸,似鳳凰擺尾,一枝斜伸微翹,如鳳凰展翅欲飛。這兩棵古松形態生動,更是承載著不少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
明清石榴園航拍
再有一周左右就是石榴的成熟期,淮北市明清石榴園古樹群將迎來一片碩果壓枝的美景。入選“最美古樹群”的明清石榴園古樹群栽植于明朝中期,現存百年以上的古石榴樹達350余株,最大樹齡600年,是迄今華東地區年代最久遠的古代石榴樹,歷經滄桑,目前依然處于盛果期。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淮北市烈山區榴園村發展經果林,大面積種植石榴樹,涌現出一批石榴種植、石榴深加工和石榴根雕盆景的制作大戶,發展了一批農家樂,挖掘鄉土文化、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開展特色旅游。當地還以張果老的傳說挖掘道文化,并與百年石榴樹自然文化顯現共融。
安慶冶溪楓楊古樹群
安慶冶溪楓楊古樹群呈T字型分布于冶溪長河與聯慶堂小河交匯處,形成古樹長廊。據當地居民介紹,清朝末年,水災嚴重,大面積的水稻沖毀,房屋倒塌,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產種植及居住安全,為加固河堤,保護千畝良田,村民共同栽植楓楊樹,到上世紀初,當地老人回憶該河堤的古樹就長成了參天大樹。古樹長廊全長1980米,有現有三級楓楊樹33棵、紫柳樹2棵,近百年楓楊古樹后備資源200余株。
桐源栓皮櫟古樹群
六安桐源古樹群座落于金寨縣長嶺鄉界嶺村沈灣村民組沈家老灣后獅子山上,與“華東地區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5A風景區、湖北吳家山森林公園一崗之隔,風景秀美。古樹群前有1株一級銀杏,胸圍達500厘米,虬枝古樸,一枝獨秀,矗立在古樹群入口處,就像在迎接著許久未見的朋友來家里做客。古樹群中有千年滄桑的銀杏王,歲月留痕的油栗王,“桃園三結義”的楓香群、家族墓葬的栓皮櫟群,素有“大別山區最大的一片古樹群”之稱。
安徽古樹整體情況
此次安徽省入選“最美古樹”數量在全國34個省級行政區中與河北、江西并列排名第7,入選“最美古樹群”數量與山西、江西、遼寧江蘇、青海并列排名15名。
根據第三次普查結果,安徽省共有古樹名木35154株,涉及248種,隸屬57科137屬。其中名木148株,一級古樹834株,二級古樹4314株,三級古樹29858株,主要集中在分布在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
除了獲評“雙百”的古樹與古樹群,省內還有不少風姿綽約,具有觀賞價值與人文價值的古樹名木。如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唐模村有一株銀杏,為唐太宗貞觀六年(632年),汪思立由績溪遷徙建村時為選擇村址所植。至今,樹齡已有1390年,樹高22米,胸圍791厘米。是全省樹齡最老也比較準確的古樹。
劉西軍說:“像是蕭縣天門寺的青檀樹,滁州的瑯玡榆,安徽值得看的古樹還是蠻多的。”
古樹的生長離不開人為保護
一棵古樹、一片古樹林的長成離不開適宜的自然環境,要經過風雨的洗禮,更需要避免人為的破壞。劉西軍介紹:“目前發現的不少古樹都是在村落或者自然保護區當中,因為保護得相對較好。”
古樹歷經數百年風吹、雪壓、雷擊等自然災害,樹勢大多較為衰弱。對古樹名木進行保護及復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是一個長效工程。
據安徽省林業局生態保護修復處工作人員介紹,安徽省每年投入500萬用于一級古樹和名木的保護修復。其中黃山迎客松的保護就極具科技含量。
黃山迎客松 孫俊攝
1981年首創“守松人”;編制頒布《黃山風景名勝區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規范》等省級地方標準;總結提煉迎客松自70年代未以來的保護實踐經驗,探索形成“專職守護、定期監測、專家咨詢、應急應對、科學管護”保護體系;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開展保護項目研究,其中迎客松倒一枝雙向雙剛度彈性支撐桿還獲國家發明專利;建設迎客松區域小型氣象觀測站等各類保護設施;定期開展專家考察活動、不斷完善災害天氣與病蟲害應急預案、加強值班守護……種種保護措施保障著這張黃山名片屹立至今。
除此之外,安徽省還通過開展資源普查、落實管護責任、科學保護修復、全面加強保護宣傳等方式,進一步加強古樹的保護。
與此同時,古樹保護還面臨著不少難點與困境,如部分古樹生長于宅旁、路旁,因建房、修路等建設工程,對古樹周邊進行硬化,未給古樹生長留下足夠空間,導致古樹根系受損,生長衰弱;古樹名木因蟲蛀、樹齡大等原因,很多已內部中空,管護責任人在日常巡護中,缺少先進的儀器,僅從樹木外觀觀察,難以及時發現問題,導致古樹遭遇極端天氣時發生斷枝或整體倒塌而瀕危或死亡。
古樹保護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基因傳承有著重要意義,任重道遠,安徽省林業局生態保護修復處表示之后會將古樹名木保護納入林長制考核和林長巡林督導重要內容,進一步壓實各級林長責任,通過傳統與新媒體結合的方式加大宣傳,增強全社會古樹名木保護意識,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古樹保護,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古樹名木的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積極參與到古樹名木保護中。
大皖新聞記者 于源綺(配圖由安徽省林業局生態保護修復處提供)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