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10月2日晚,入選2023年安慶"十一"黃梅戲展演周優(yōu)秀劇目的青春版《女駙馬》在安慶市黃梅戲藝術中心完成公演。與以往戲臺上的《女駙馬》不同,本場表演的18名演員均是來自安慶師范大學黃梅劇藝術學院黃梅戲表演專業(yè)、平均年齡僅20歲的大學生。
參演學生在后臺化妝。
與傳統(tǒng)演出相比,此次青春版《女駙馬》在化妝、服飾、舞臺調(diào)度方面進行了創(chuàng)新,整體效果十分適應年輕人的審美趣味。戲臺上的演員蓮步輕移,水袖輕揚,用精彩的表演將女駙馬馮素珍為救未婚夫而女扮男裝、不畏艱險的故事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一神一態(tài)、一字一句間盡顯戲曲之美。
身著紅袍,帽插宮花,女駙馬馮素珍的扮演者、黃梅戲表演專業(yè)2020(1)班徐越一亮相便吸引觀眾紛紛拍照。雖然平時將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學習專業(yè)技能上,但這次全新的嘗試對徐越而言,仍舊是不小的挑戰(zhàn)。由于戲曲藝術中男、女步的走法并不相同,這意味著她需要在把握好每一句唱詞的同時,根據(jù)不同場景變換腳下的臺步。"扮男裝的情節(jié)要求我穿厚底鞋、走男臺步,這對我來說既是挑戰(zhàn)又是機遇。"徐越說。
反復調(diào)整、反復推敲、反復練習,這樣的場景是徐越和她的"戲搭子"們半年排演生活的縮影,更是她們大學四年練功的常態(tài)。
參演學生在排練。
戲曲講究"童子功",與老演員相比,學生們最大的弱勢就是入門晚、基礎差。為彌補學生們和"老將"間的差距,黃梅劇藝術學院院長韓再芬以及郭霄珍、汪莉、余淑華等多位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親自"上陣",口傳身授,一對一、手把手地進行示范教導。
學生在舞臺正式表演。
提到公演的成功,國家一級演員、黃梅劇藝術學院副院長劉國平常說這臺青春版《女駙馬》是擺出來的、是念出來的。在平時排練中,臺步出錯,老師們就用手把學生的腳擺到正確的位置;沒有鑼鼓,老師們甚至帶領學生用嘴念出鑼鼓聲,只為將所表演的每一段戲唱到出彩。"為教他們唱出一段好戲,就必須得親身示范,來回折騰。即使嗓子唱啞了,我們也覺得非常值得。"劉國平說。
"讓安慶‘門牌’——黃梅戲在大學生身上傳承下去,這便是我們排演青春版《黃梅戲》的最初目的,我們也希望學生們能從練功房走向社會大舞臺。"劉國平表示,黃梅戲作為特色傳統(tǒng)文化,能夠在青年人中得到口口相傳也是專業(yè)建設的初衷。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 通訊員 劉芮青 王莎莎 李武 朱濤攝影報道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