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精華所在。如何更好地活化與利用非遺?社會各界尤其是金融界該如何發力?發揮向善一面,傳承文化根脈,值得探索。
9月21日,由中國銀行私人銀行企業家辦公室平臺攜手各界力量舉辦的“薪火行 心傳承”歙縣徽墨非遺體驗活動順利舉行。一天的時間里,行業大咖實地感受了徽墨、歙硯、徽菜以及“東南鄒魯、禮儀之邦”的文化底蘊。
本次活動旨在匯聚專業協會、金融機構與合作伙伴、社會愛心人士及媒體多方力量,探索以“金融+非遺”服務模式,助力非遺傳承下去、紅火起來,近距離了解徽墨文化,讓千年墨香薪火相傳,充分體現其歷史價值和市場價值,引領正向正行的保護非遺新風潮。
活動現場,中國銀行私人銀行、中國銀行安徽省分行、中銀私行企業家辦公室客戶,以及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分享交流,體會千年墨韻的魅力,就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履行責任義務,推動非遺傳承保護等問題展開了探討,讓徽墨這門非遺文化真正“活”在當下。
悠悠古城 彰顯徽州悠久文氣
在徽州歷史博物館,館內的VR全景投影技術還原其境內的旖旎風光,讓采風團身處期間、如臨其境。“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講解員告訴采風團這是古時在徽州流行的一句俗語,意思是徽州人到了十三四歲就要外出當學徒學做事情,當時的社會環境使得外出經商是徽州人主要謀生手段。這一“丟”,“丟”出了徽州人吃苦耐勞、開拓創新的精神,“丟”出了“無徽不成鎮”的商業版圖。
隨后,專家學者、行業大咖齊聚一堂,開展了一堂“大咖說非遺”專題講座。
今年以來,中國銀行主動響應國家戰略、升級服務內涵,發起“薪火”非遺保護與傳承行動,加大對非遺項目以及非遺傳承人的支持力度,攜手社會多方“有志之士”,實現“搭平臺、傳文化、促消費、助共富”的關鍵作用。依托“企業家辦公室”,中國銀行將通過引導資金流入非遺相關實體產業、構建非遺主題慈善公益愛心平臺等方式,助力非遺傳承人創新創業,以金融力量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讓非遺經典綻放出更大的社會價值。
歙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徐涌駟介紹了歙縣基本情況,并預祝活動圓滿舉行。
中國銀行安徽省分行向現場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向一直以來支持信任中國銀行發展的客戶朋友表示衷心感謝,向關注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大師表示崇高敬意,向總行給予安徽分行承辦“薪火行 心傳承”主題活動的寶貴機會表示感謝。
安徽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現有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99項、省級非遺項目626項,其中代表性非遺包括享譽世界的黃梅戲、珠算、鳳陽花鼓,以及此次活動的重點對象——200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徽墨、歙硯制作技藝。
安徽分行將積極踐行總行“集團辦私行”理念,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己任、以支持企業家發展為目標,推動業務高質量發展,圍繞非遺傳承人重點客群,圍繞非遺文化產業發展和市場培育,提供專業服務方案,積累綜合服務經驗,以金融力量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以百年服務之匠心,傳承守護文化遺產,傳遞非遺“薪火”光輝。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歙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技師、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示范工作室、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安徽省德藝雙馨藝術家,中美教科文組織中國首席工藝美術家,現任歙縣古城墨硯博物館館長胡秋生以《歙硯的三生三世》為題,從歷史文化、收藏價值以及鑒賞角度等方面,詳細介紹了筆尖上的“徽文化”。
“歙硯制作的過程非常考究,包括選料、下料、設計、粗雕、精雕、磨光、上蠟等。”胡秋生介紹,最主要也是最耗時的是選料、下料和設計,有時選擇正確的材料并設計成一塊精美的作品需要幾個月時間。
中銀私行企業家辦公室客戶王女士對本次活動表示肯定,“通過胡老師的介紹,我感受到做硯如做人,‘薪火行動’進一步拉近了我們與非遺的距離,讓我們近距離感受了‘匠人精神’,值得肯定。”
口齒間流轉 飲食文化,這里開始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歙縣,不僅是一座山水之間的小城,也是一座舌尖上的小城。徽菜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是“徽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中國徽菜名店”“中國徽州菜傳承名店”“中國十大文化餐飲品牌”,在披云山莊,采風團實地感受了其“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的工匠精神。
文化不僅是企業的生命力,也是企業的生產力。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披云山莊積極拓展推廣非物質文化遺產“披云徽府菜”。“披云徽府菜”不僅融合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更具原創智慧。例如一道“太白魚頭”,以徽州“硯臺”和“古城墻”為底座,結合李白游徽州的典故,找準文化與商業的結合點,將家常菜變為兼具經濟和文化價值的菜肴。如今披云山莊已培育出一大批非遺傳承人,將“工匠”精神注入非遺傳承之中,對徽州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做出了有力的推動作用,也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通過餐飲文化體驗場景營造、品徽菜聽徽州故事,一條有故事的魚等多種形式,披云山莊有效提升了徽州文化的傳播勢能和品牌音量。”陳先生表示。
“用一張餐桌,推介歙縣的四季好物,披云山莊成功打造了推介徽州文化和產品的‘橋頭堡’,通過本次活動,我們近距離感受了一條‘色香味俱全’的鄉村振興之路。”
一錠徽墨 氤氳出千年墨香
踏入老胡開文墨廠,采風團對古老的制徽手藝顯得格外感興趣,大家集體觀看了煉煙、制墨、雕模、晾墨、打磨、描金等十多個生產工序,在墨工師傅們的一錘一打、一磨一銼中一塊塊散發墨香的精品徽墨就這樣在師傅們的手中“誕生”。
中銀私行企業家辦公室客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千年徽墨技藝傳承人、老胡開文墨業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周美洪帶領采風團走進了千年徽墨的萬載清香。
從青蔥少年到花甲老人,周美洪跟著文墨廠走過了風風雨雨,也見證了徽墨的堅守與革新。
“曾經徽墨在國內一度是被忽視的,隨著鍵盤、水筆這些現代書寫工具占據普通人的書桌,徽墨的國內需求一度低迷不振。”周美洪說,20世紀末,老胡開文墨廠的墨大都銷往日本,占據了80%的銷量。
面對困境,在堅守古法制墨的同時,周美洪開始尋求突破。磨墨費時也磨人,為了適應如今快節奏的生活,廠里開始改進配方,提高下墨速度,如今僅需2分鐘就可以下墨寫字。同時,電爐取代了炭爐,壓墨機、點煙機紛紛上陣,大大提高了產量。
近幾年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及催生的“非遺熱”,讓徽墨的“守”藝人們看到了“徽墨的春天”。更新技術、創新產品,周美洪和兒子周健開始通過研學游和電商進一步推廣徽墨。
2014年,借著全國興辦研學游的東風,父子倆把以往的生產式車間改造成觀光式車間,把一間老車間改造成能容納200人的教室,讓學生體驗了解傳統制墨技藝。
9年過去,院子里的旅游大巴不斷增加,將來自北京、山東、西安等全國各地的孩子帶進這個徽州深處的大院子,聽聽制墨間的“打擊樂”,看看一縷青煙的蛻變之路。
活動現場,現場嘉賓與周美洪就非遺保護與傳承、企業成長及社會責任踐行等方面的體會與感悟展開探討,并倡議社會各界共傳非遺之聲、共享非遺之美。
“近距離感受非遺之美,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本次中銀私行‘薪火行動’用可看、可聽、可品、可感的形式,生動詮釋了中華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文化沃土,讓我收獲頗豐。”陳女士說。
隨后,采風團在老胡開文墨廠共同體驗了制墨的“描金”環節。在細致的勾勒下,徽墨的藝術美感展現的淋漓盡致,頗有錦上添花的韻味。在工人師傅的指導下,大家紛紛對一塊塊徽墨進行“描金”,正面的“龍門”二字彰顯了對奮斗者的美好祝愿,翻過背面一條條鯉魚活靈活現。
“今天的參觀讓我第一次完整了解到徽墨的制作方式,其中透露出的一些制作智慧令人驚嘆。希望徽墨在未來會繼續大放光彩,也能讓更多人通過徽墨,來了解徽州文化,讓非遺技藝綻放蓬勃生命力。”李先生表示。
徐涌駟對本次“薪火行動”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在中銀私行的精心組織下,這是一次跨行業、跨地域的交流溝通,讓金融人士近距離觸摸歙縣非遺,探尋非遺技藝的創新與傳承,有利于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非遺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中國銀行私人銀行企業家辦公室發起的“薪火行 心傳承”非遺保護傳承活動,是以金融之力匯聚各方力量,為非遺傳承提供強大助力的重要舉措,打出“數字金融+非遺產業”雙名片,在促“活”上發揮作用,也為“火”打基礎,成功讓非遺從活起來到火起來,以金融力量助力非遺文化傳承。
來源:大洋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