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京滬線蚌埠淮河鐵路大橋,是京滬鐵路的咽喉要道,也是我國現存較好的鐵路大橋,暑運期間,每日通過客貨運列車70余列。如今,作為三代守橋人,南京橋工段蚌埠橋梁車間蚌橋工區職工王克占、倪國龍、張曄民他們正在用自己的職責和擔當踏實地工作著。
“當,當,當……”京滬鐵路蚌埠淮河鐵路大橋上傳來陣陣敲擊聲,南京橋工段蚌埠橋梁車間蚌橋工區職工張曄民手持檢查錘敲擊著橋枕與鋼梁連結的鉤螺栓。
蚌埠淮河鐵路大橋坐落于安徽省蚌埠市的這座大橋,距建成已有112年,目前仍是京滬鐵路干線的主要大橋之一,2019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8月28日中午12:30,蚌橋工區職工利用“天窗”時間,對蚌埠淮河鐵路大橋進行檢查養修作業。
圖為倪國龍指導張曄民鋼梁欄桿油漆涂刷作業。
“00”后的張曄民今年是他第三次參加鐵路暑運工作。“剛進入鐵路時,我對一切充滿了好奇和未知,面對現場復雜繁瑣的作業會覺得恐慌,生怕自己勝任不了橋隧養修工作。”張曄民回憶,我的師父倪國龍對我說:“小伙子慢慢來,別著急,多學多問多練就一定能練好過硬的技術。”那時起,他在橋梁作業現場仔細看、認真學、默默記,利用業余時間對作業中發現的難點深入鉆研,兩年多的磨礪,業務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我們只有用嚴謹的工作作風,耐心、細心呵護好橋梁每一處狀態結構,才能保障好每一趟列車安全暢通。”蚌橋工區副工長倪國龍說到。鉤螺栓是橋枕和鋼梁連接牢固的關鍵點,日曬雨淋、受外力影響均會導致螺栓松動,給橋梁穩定性帶來一定影響。發現螺栓松動,將舊鉤螺栓從橋枕下抽出,換上新螺栓,每名作業人員要打起百分百精神進行每一次檢查,做到眼到、錘到、心到。倪國龍說:“師父王克占對我的嚴格要求,使我從一名橋梁小白變成了一名技術能手,如今,我也成為了別人的師父,更要當好傳承者。”
1986年,王克占進入鐵路工作,見證了蚌埠淮河鐵路大橋由運載綠皮火車到高鐵動車,幾十年的鐵路工作,他從老師傅口中的“小王”變成了“王工”,又成了“老王”,改變的是稱謂,不變的是對鐵路的熱愛,帶好徒弟,傳承好老橋精神,是他肩上沉甸甸的責任,他常對青年職工說“多學多問多練就一定能練好過硬的技術”。
圖為王克占、倪國龍、張曄民三人檢查蚌埠淮河鐵路大橋。
干一行、鉆一行、愛一行,三代守橋人,王克占、倪國龍、張曄民……像其他一代代鐵路人一樣,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使命擔當,在平凡的崗位上揮灑汗水,保障著萬里鐵路線的安全。
大皖新聞記者李勇 通訊員 金辰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