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為確保魚兒能從長江洄游,安徽滁河汊河船閘建有一條專供魚洄游的魚道,成為安徽省內首個設計魚道的船閘。每當魚兒通過魚道時,觀察室內的水下攝像頭就對其進行抓拍,用來觀測魚道過魚的種類和數量。8月10日,記者從安徽省滁州港航投資有限公司獲悉,魚道建成半年以來,已監測有1萬多條魚“刷臉”過船閘。
滁河汊河船閘。
據介紹,滁河汊河船閘位于滁州市來安縣汊河鎮滁河上,屬大王閘至向陽河口段航道,在老船閘舊址上拆除重建。去年11月底,正式建成投用。滁河的魚類品種繁多,有刀鱭、鰱、中華絨螯蟹、日本鰻鱺、紅鰭原鲌、翹嘴鲌等。滁州汊河鎮下游20公里即是長江,考慮到工程對水系生態的影響,滁州汊河船閘重建的同時,在船閘左岸,特別為這些“原住民”設計了一條長達432米的魚道,成為魚兒的“回家之路”。
魚兒“刷臉”過船閘。(圖中數字9772表示捕捉到的第9772條魚或物體)
安徽省滁州港航投資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長周宏介紹,所謂魚道,就是供魚類洄游遷徙的通道,是一種降低工程對魚類生存環境影響的專項設計,能夠有效提升魚類的繁殖率并保護其生存環境的生態設施。魚道設有觀察室,工作人員可以從觀察室里觀察魚類的洄游狀況,“魚道觀察室內,能夠看到很多不同的魚在魚道中停留、徘徊,很有趣味。”
“為了能給魚類提供更為貼近自然的環境,在魚道建設中,特別設置了平底休息池、橫隔板及仿生層等。”周宏告訴記者,橫隔板能夠減緩水流,利于魚類的暢游;底部鋪設鵝卵石和小碎石,模仿魚類的自然環境,保證上下游魚類的正常通行。
“專門開發的魚道監測系統,利用水下攝像與紅外掃描相結合的方式,來記錄魚類洄游遷徙的過程。”周宏表示,通過“魚臉識別”系統的數據采集和整合分析,工作人員會觀察到哪些魚類比較多,哪些屬于珍稀魚類,同時采集水位、水溫、水質、流速等水文數據,分析研究魚類活動規律。觀察室的監測數據可以反映魚道實際的過魚效果,從而為保護主要經濟魚類資源提供依據。
“攔河閘船閘破壞了河流原有生態系統連續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魚類的洄游。因此在船閘附近修建魚道,能夠恢復水體的連通性,修復魚類洄游通道,使魚類能逆流而上,順利洄游,對促進魚類繁殖和漁業資源恢復有重要意義。”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梁陽陽博士表示,“魚臉識別”系統的使用,能對魚類精準識別,有助于更精準地保護目標魚類,對保護長江流域水生物多樣性發揮重要作用。
大皖新聞記者 袁星紅 劉旸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