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曾經,位于六安市城區(qū)的民安巷游園,是一個遍布垃圾、堆滿沙石的邊角拆遷閑置地塊。去年底,六安市城管局園林處對該處地塊進行綜合治理和改造提升,如今,這里樹木青翠、步道蜿蜒,成為百姓家門口的綠色生態(tài)空間。
六安市襟江帶淮,山水相依。近年來,該市不斷完善公共綠地布局,建設了一批綜合公園、游園、口袋公園,不斷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在城市園林建設過程中,六安市注重特色元素植入,不斷挖掘文化內涵,打造北塔公園、南塔公園、皋陶文化園、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園等一批古色、紅色主題公園。依托穿城而過的新淠河總干渠,建設淠史杭精神演繹、紅色文化體驗區(qū),打造陂塘堰澤、藍綠交織的復合型濱水廊道,充分彰顯城市地域特色風貌。
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六安城市建成區(qū)綠地率40.75%,綠化覆蓋率45.62%,各項綠化指標保持穩(wěn)步增長。建成城市綜合公園、社區(qū)公園、專類公園、游園等65處,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8.18㎡/人。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1.92%,城市綠道服務半徑覆蓋率達73.61%,實現(xiàn)市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宜居目標。
為了讓城市更加舒適,六安市以“一街一景觀,一路一特色”的方式,打造梅山路、佛子嶺路等一批城市景觀道路,建成區(qū)道路綠化達標率達到82.08%。實施道路綠化改造提升工程,推進林蔭路建設,城市林蔭路覆蓋率達71.33%。豐富垂直綠化景觀,利用圍墻、欄桿等,種植爬山虎、凌霄等攀巖植物,打造綠色、舒適的城市街景。以安置房、老舊小區(qū)環(huán)境綜合整治為抓手,全面提升改善人居環(huán)境,真正做到開門見園、推窗見綠。
在生態(tài)修復方面,六安市立足淠河國家濕地公園,廣泛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科研監(jiān)測、科普宣教,強化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tǒng)保護與修復。結合城市水環(huán)境治理,采取清淤截污、凈水回城的方式,引入綠色空間、慢行生活的理念,充分還綠于民。通過城市雙修、黑臭水整治等工程,城市內河支渠及沿岸景觀環(huán)境全部改造提升,實現(xiàn)水清岸綠,“三河一廊多帶”城市綠化格局全面形成。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通訊員 張揚 (圖片由六安市城管局提供)
編輯 蒙國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