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綠色,是城市最靚的底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擴大城鄉綠色空間”,要求“搞好城市內綠化,使城市適宜綠化的地方都綠起來”。安徽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動城市綠化,構建起城市綠色生態網絡。從現在起至9月底,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開設“城市添綠意 發展增活力”專欄,展現全省各地在城市綠化建設工作中的亮點和成就。
滿眼皆綠意,處處有風景。近年來,合肥市全面推進公園城市建設,持續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城鎮綠地布局進一步均衡,市域生態體系進一步完善。截止目前,合肥市城市建成區綠地率超過40%,全市濕地保有量11.82萬公頃。2023年,合肥市林業和園林部門計劃新增、改造提升綠地面積600萬平方米以上,新建公園游園60個以上,新建綠道100公里以上,持續助力合肥“生態名城”建設。
扮靚綠地游園 刷新城市顏值
在瑤海區鳳臺路與嘉山路交叉口西北角,經過改造的空地“變身”多種苗木花境錯落、色彩絢爛的城市綠地景觀。周邊生活環境提升了,贏得了沿線居民的紛紛點贊。為進一步提升道路綠化景觀效果,瑤海區園林綠管中心不斷增加全區“小而精、小而美”的公共綠地空間。
翡翠湖公園
“小老樹”是樹木在苗期由于長期營養不良,造成總是長不高大,而且短時間難以通過改變營養條件來改變其生長狀態的一類植株。在合肥,有不少路段都存在這樣的“小老樹”。去年,蜀山區針對區域內的1000余棵“小老樹”進行移植和更換,以提升園林綠化品質。大皖新聞記者從合肥市林業和園林局了解到,2022年,該局開展了園林綠化提標行動,圍繞城區9條重點道路,開展“小老樹”整治,補齊城市綠化短板。
市民開窗見綠,出門見景,這一美好愿景正在成為現實。2022年,合肥市注重城區綠地提品提質,共完成新增改造提升綠地面積725.3萬平方米。完成新增綠道長度約104.6公里,匡河綠道(匡河北段)、南門庫綠道、高壓走廊(金寨路-馬鞍山路)綠道等建設完成。作為市民日常休閑、游玩的主要場所,公園建設全力加速,目前,廬州公園二期廬陽區段西區工程已完工,蜀山區段完成總工程量34%;電灌站公園、珠光綠地、鐵線公園等65個公園游園項目已完工,山茶路公園、金寨路游園等11個公園游園開工建設。
2023年,合肥市將以園博會為契機,打造“全城園博”,強化公園綠地開放共享、多元服務功能,增強公園游園的可進入性、可識別性和功能性,發揮公園綠地服務群眾生活的作用。
聚焦濕地保護 豐富生物多樣性
近日,合肥市林園局在廬江縣黃陂湖濕地組織開展2023年度濕地生態綜合監測實操培訓課程,炎炎烈日下,安徽省林調院專家細心講解樣地布設、樣方因子確定、樣地因子調查等內容,并對各操作班組不同的疑問一一解答。像這樣的生態綜合監測實操培訓課程,為合肥市濕地生態監測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去年,合肥市圍繞濕地修復后的生態功能、濕地環境質量、物種多樣性、濕地景觀等指標,持續開展濕地生態監測工作。出臺《環巢湖十大濕地管養技術導則》,制定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編制印發環巢湖十大濕地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管理辦法和考核辦法。完成對環湖縣(市)區十大濕地管養情況考核,兌現獎補資金6817萬元。
2022年6月,合肥成功入選國際濕地城市。環湖十大濕地全面建成,十大濕地日均凈化水量能力達120萬立方,濕地凈化功能不斷提升;濕地蓄洪可達2.69億立方,調蓄洪能力顯著增強;實施“退耕退養退居還濕”,農業面源污染有效減少;環湖濕地植物達622種,鳥類303種,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今年,合肥市將繼續鞏固濕地建設成果,建立生態預警機制。完善濕地水循環設施,促進濕地內外水循環,以派河、蔣口河等截導污工程為契機,提升濕地凈化水質、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蒙國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