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黃克勝出生于1971年6月,中共黨員,家住六安市金安區東河口鎮毛嶺村花門樓組。2011年黃克勝先后獲得安徽省五四青年獎、安徽省道德模范提名獎。說起黃克勝,就離不開他和他父親義務守墓60載的話題。 原來,在六安市金安區東河口鎮毛嶺村,有座烈士墓,13位無名烈士長眠于此。當地村民黃昌華義務為無名烈士守墓44年,黃克勝在父親黃昌華因病去世后,不顧勸說,毅然踐行對父親的承諾,回鄉繼續為烈士接力守墓。黃昌華、黃克勝父子義務守墓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
耳習目染,英雄事跡根植心中
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10月取得張家店大捷,圍殲國民黨第88師師部和62旅。張家店戰役十分慘烈,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但解放軍也付出很大代價。當年相鄰的毛嶺村梁家沖一座叫“花門樓”的地主宅院就是當年張家店戰役后方的一個臨時衛生所,收留了近百名傷員。后來,張家店戰役潰逃的國民黨殘兵在對面的一座山頭上架起機槍,報復性對花門樓狂掃,11名解放軍戰士英勇犧牲。激戰后打掃戰場,解放軍援軍含淚收殮戰友遺體,就地掩埋在花門樓北側約100米的一片竹林里。
“次年,在梁家沖對面的高老寨,發生一場剿匪戰,又有兩名解放軍犧牲,村民們將烈士抬到竹園里,與前一年的11位烈士埋在一起。”對于這段父親常年掛在嘴邊的歷史,黃克勝早已爛熟于心,“戰爭年代,烈士的遺體都草草安葬在竹園里,不到50平米的竹林壘著11座墳塋,埋著13名無名烈士。烈士們甚至連姓名也沒有留下,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張家店戰斗發生時,住在花門樓旁邊草棚里的孤兒黃昌華才7歲。1959年,18歲的黃昌華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1964年退伍回鄉后,他主動為13名無名烈士守起了墓。1966年,時任梁家沖村民兵營長的黃昌華發動村里的年輕人,在11座烈士墳冢四周壘起一堵長70米、高1米多的土圍墻,將烈士墳冢保護起來,防止牲畜或者野獸進竹林里翻拱、踩踏。村民們在圍墻的入口處貼上了“梁家沖烈士陵園”的紙條。
日子久了,墓地難免損毀,黃昌華又在鄉里、縣里來回奔波,聯系修繕。1979年,當時的六安縣人民政府撥款始建梁家沖烈士塔,1996年六安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2007年金安區政府撥款改建成烈士陵園。自那時起,黃昌華每年都帶著村里年輕人給烈士墳塋包土、清溝、鏟雜草,還按當地風俗在清明節給烈士們祭奠,直到2008年去世。
不計報酬,父子接力守墓60載
2008年,70多歲的黃昌華被查出食道癌晚期,黃克勝沒有再外出打工,回鄉日夜陪伴在父親病床前。100多天的陪護,父親不斷地跟他講44年的烈士陵園情結,講出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讓黃克勝多次淚流不止,對父親不由地崇敬起來。黃昌華彌留之際,還不忘囑咐兒子:“我死后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你能繼續守墓,不能讓烈士們孤獨。”
當年5月,黃昌華辭世。“父親一直以來不計報酬義務守墓,有人不相信,以為民政部門暗中支付了他工資。”黃克勝告訴記者,2008年春,黃昌華患病離世后,村里有人跑到鎮上“主動請纓”要求守墓,鎮民政辦工作人員告之:“沒有一分錢報酬”后,此事便沒了下文。“沒人干就我來干。”彼時,黃克勝毅然辭去在江蘇工地的高薪活計,返鄉接過父親的“接力棒”。黃克勝說:“我既然在父親臨終前許下了諾言,就一定要兌現這個承諾。”
梁家沖烈士陵園位于六毛路50公里至51公里地段的山沖朝西坡地的一片竹林里,從六毛路去陵園,要跨一條河溝。為方便各界人士去烈士陵園祭掃,當地村民曾修了一條寬約2.5米的機耕路,又在小河溝搭上水泥預制板,修建了一條長約800米的通道。但是,每年的清明時節是多雨季節。機耕路泥濘不堪,小河溝因下雨漲水,給掃墓人帶來很多不便。
當年6月的雨季到來之前,黃克勝決定先在小河溝上修一座能通行汽車的橋,然后整修機耕路,讓來陵園祭掃先烈的人能夠乘車直到陵園前。黃克勝有一位遠房親戚在加拿大,他先是游說這位孫姓親戚,親戚很快匯來一萬元;接著他又去毛坦廠中學,毛中領導被黃氏父子義務壯舉所感動,捐資1.5萬元;當地村民集資1.7萬元;黃克勝個人出資5000元后,又四處動員親朋好友出資出力,終于在2010年冬季前在小河溝上架起了一座能跑汽車的拱橋,并修建了一條800多米砂石路,西端連著六毛路、東端通往烈士墓。
言傳身教,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如今,這條機耕路已又變成了水泥路。現在的梁家沖烈士陵園位于叢竹林間,墓碑兩邊,兩棵黃克勝親手種下的松樹郁郁蔥蔥,枝繁葉茂。五十多歲的黃克勝生活簡單也忙碌,平日里就在家務農,若有人來緬懷先烈,他就會準備點茶水,如對方有需要,他就陪同一起去給人進行義務講解。
如今,兒子、孫輩雖然就在合肥工作、讀書,一家人卻不能時常相聚。“我走不開,一走遠心里總是放不下烈士墓。”鑒于此,兒子只能在節假日帶著妻兒前往毛嶺村與父親團圓。前些年,黃克勝不幸遭遇車禍受重傷臥床療養,他時年74歲的老母親高緒聰就接過他手里的擔子,替他天天到烈士陵園清掃殘葉、擦洗墓碑。
每年春節,村里別人家的固定節目可能是一家人一起點燈、放炮,他們一家的傳統是一起去墓前拜謁。“每次孩子們一回來,我就會帶他們一起去烈士墓前看看。有時候跟孫女說說當年父親告訴我的歷史故事,有時候就什么都不說,一起在那掃掃、抹抹。”黃克勝說,兒子對他多年來的付出非常理解,也為他驕傲。“我現在身體還行,烈士墓我會一直守護下去。等有一天,我老了做不動了,也希望孩子們能延續下去,繼續守護好這烈士陵園。”
大皖新聞記者 竇祖軍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