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工會工作聯席會議6月28日在上海臨港召開。會議命名40人為 首屆“長三角大工匠”,其中安徽10位工匠入選。日前,記者深入采訪了多名安徽入選的“大工匠”,傾聽 他們的工匠故事,看一看他們是如何在工作中展現出安徽工匠精神。
大皖新聞訊 從半路出家的焊工新手,到承擔大梁的“中流砥柱”,安徽海螺川崎裝備制造有限公司的鉚焊操作工汪芳青憑借著一顆匠心,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在6月28日被評選為首屆“長三角大工匠”。回看他的20年從業經歷,閃爍的焊花照亮了來時路,堅定的初心依然熠熠發光。
半路出家 勤學苦練
2003年,31歲的汪芳青抱著“多門手藝多個選擇”的想法進入了焊接行業,當時的他沒有想到,這個選擇一做就是20年,還將帶領著工人們一起生產出安徽省第一臺盾構機,成為焊接行業的“最美工匠”。
由于入行較晚,一開始汪芳青的焊接技術不如別人的好,但他總是以最大的熱情和專注投入工作,不斷請教師傅,不停練習技術,在平時工作中持續積累,總結經驗,很快他的技術就得到了進步,甚至比同期的工人學得更快。
“練”是汪芳青在采訪中最常說的一個字,也是他習得精湛焊接技術的秘訣。剛接觸電焊時,如何區分鐵液與熔渣是一塊“硬骨頭”,為了能更快擁有區分二者的能力,他每天盯著它們觀察,漸漸發現了這兩者細微的差別:鐵液的紅為鮮紅,順著焊條跑,熔渣的紅偏暗,逆著焊條跑,最終早于同期的工人們四個月練成了這項技能;在學習焊接倒鋁管時,由于該部位必須保持空著狀態,且要求焊接后的成品沒有裂紋,所以難度較大,汪芳青從未退縮,夜以繼日地在機器旁練習,一有機會就向師傅請教,終于成功攻克了這一難關。
汪芳青的兩只胳膊上有深深淺淺數不清的斑點,這些都是他在焊接時被飛濺的火花燙傷的,但他沒有一絲怨言,反而略顯自豪地說:“它們都是我焊接路上的‘見證者’!”
苦心鉆研 創新技術
經過辛苦地練習,汪芳青掌握了高超的焊接技術,他制作的產品常常被同事們稱贊為“工藝品”,而他最滿意的一件“工藝品”便是苦心鉆研后制作出的安徽省第一臺盾構機。
2018年,從業15年的汪芳青已經成為海螺川崎公司焊接技術方面的領軍人物,這時他接到了公司制作生產盾構機的任務。
盾構機是一種高端工程機械裝備,用于隧道掘進。但是盾構機的制造十分復雜,一是因為其焊接量大,盾構機的主要部位全部由倒角連接,焊接完整個機器需要花費一噸多的焊絲;二是對工藝要求比較高,盾構機自身的扭力比較大,每一道工序都需要通過嚴格的測試檢驗,這就要求工人們必須掌握一級焊接工藝。
面對難題,汪芳青并未望而卻步,而是苦心鉆研。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個月后,汪芳青終于成功掌握了盾構機制造過程中最核心的焊縫技術,成為公司的“盾構機倉壁焊接第一人”,帶領團隊順利完成了安徽首臺出口印尼盾構機制作。
第一臺盾構機的成功制造、組裝下線,填補了安徽省盾構機自主制作的空白,實現了技術層面的創新。但面對“盾構機倉壁焊接第一人”這一贊譽時,汪芳青則謙虛地表示:“這不是我一個人做到的,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
精益求精 匠心傳承
“要么就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這是汪芳青從業20年來對自己一以貫之的要求,也正是在這種嚴格的自我管理下,他掌握了一流的技術,從行業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多項榮譽。
為了將焊接技術更好地傳承下去,汪芳青積極響應公司開展的“青年崗位練兵”活動,全身心投入“傳、幫、帶”工作,在他的精心培養下,公司涌現出多名技能達到一級焊接標準的人員,其中有4名徒弟先后在蕪湖市焊工技能大賽中分別斬獲二、三等獎。
談到未來,汪芳青表示將繼續踏踏實實工作,不斷學習,努力追求精益求精、全力奮斗的工匠精神。
大皖新聞首席記者 朱慶玲 實習生 徐亞婕 采寫(受訪者供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