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3年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工會工作聯席會議6月28日在上海臨港召開。會議命名40人為 首屆“長三角大工匠”,其中安徽10位工匠入選。日前,記者深入采訪了多名安徽入選的“大工匠”,傾聽 他們的工匠故事,看一看他們是如何在工作中展現出安徽工匠精神。
大皖新聞訊 6月28日,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的裝調工王學勇被評選為“長三角大工匠”,已經從業20年的他用勤勞和智慧展現出新時代產業工人的風采,憑勇氣與底氣向世界呈現中國自主研發的汽車技術,并以高標準與嚴要求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兢兢業業、勇于奉獻的青年工人。
埋頭一線 苦練專業技術
2003年6月,汽修專業畢業的王學勇順理成章地進入奇瑞公司總裝車間實習,此后的20年間,他一直深深扎根于一線,日復一日地勞作在生產線上,一絲不茍地排查新品與樣車的問題,憑借聽聲診斷的“金耳朵”,成為車間的“定海神針”。
剛入行時,王學勇的職業理想就是踏踏實實做一名合格的技術工人,為新世紀汽車的制作工藝盡一份力。為此,他終日埋頭于車間,不辭辛勞,刻苦鉆研,為了對汽車進行深入研究,王學勇甚至把整輛車的上萬個零件全部拆開,一個個零件地比對、排查。
努力很快便收獲了成績,憑借對汽車的了解,王學勇練出了能夠根據車輛運行異響“聽聲診斷”的“金耳朵”和能夠迅速排查出隱藏問題的“火眼金睛”。車間里只要遇到懸而未決的“疑難雜癥”,同事們都會尋找“王大師”求助,“王大師”也總能不負眾望,只需要簡單的檢查就能迅速判斷出異響的位置,并給出解決方案。車間里流傳著關于他的傳說——如果一個問題連“王大師”都解決不了,那就只能反饋給研發部門重新進行產品設計和優化。
走出國門 展現中國技術
2007年,剛剛20出頭的王學勇被派去給海外工廠提供技術支持,雖然語言的障礙和未知的情況都令他感到擔心與緊張,但他依然堅定地接下了這個任務。臨行前,他向曾經有過海外執行任務經驗的老師傅們請教,了解充足的信息,預設可能出現的技術難題,準備了周全的解決方案。
剛到達目的地時,海外工廠的員工們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并不信任,但是在之后的27天里,王學勇累計解決600輛車的所有“疑難雜癥”,憑實力征服了海外員工的看法,圓滿完成奇瑞公司對海外工廠的技術援助與培訓任務,為中國奇瑞汽車在海外市場的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
2017年,王學勇再次接到了去海外工廠進行技術支援的任務。過去的10年間,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汽車制造技術走向一流,積累了豐富的支援經驗,還建立起了成熟的海外交流平臺,這一次,王學勇帶著平和的心態走向了世界。在海外的車間里,王學勇也和當地的員工們一起,布置生產線,完成現場作業任務,解決疑難雜癥,傳授經驗,共同完成了新產品在海外工廠的量產,向世界展示了高超精湛的中國技術。
薪火相傳 傳承工匠精神
王學勇輝煌的工匠之路離不開他的師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許小飛。2003年,許小飛一眼相中勤奮刻苦的王學勇,挑選他進入組裝小組,傳授維修技術。王學勇口中,師傅是一個勇于擔當、從不退縮的人,無論遇到了多么復雜的難題,他都從未說過一句放棄,總是沖在最前邊,盡力解決問題。師傅的言傳身教使王學勇也繼承了這種不畏困難、盡職負責的精神,從業20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卓越。
2013年,王學勇成立“調試線返工小組”,并擔任培養汽車裝調復合型高級技工人才主講師。“我們是技術工人,職責就是裝配好每一個零件,唯一出路就是練技術。”他要求自己的學員們多練習,勤實踐,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嚴師出高徒,多年來,工作室已培養中、高級技能人才400 余名,其中高級工以上 78 人。他先后帶徒 37 人,徒弟齊金華榮獲“安徽省勞動模范”、鄭昆龍榮獲“安徽省青年崗位能手”、王浩榮獲“蕪湖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他的工作室被授予“安徽省技能大師工作室”和“蕪湖市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的稱號。
在王學勇看來,一輩子扎根一個行業,踏踏實實把這一行干好、干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并不斷創新,這就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未來,他希望能夠帶領團隊一起,成為中國最好的汽車產業工人,讓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口碑越來越響。
大皖新聞首席記者 朱慶玲 實習生 徐亞婕 采寫(受訪者供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