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大皖新聞記者從6月1日召開的安徽省人民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2022年,安徽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1.8%,重污染天氣天數減少6天。據介紹,我省空氣質量改善仍然沒有擺脫“氣象影響型”,空氣質量改善形勢較為嚴峻。此外,我省計劃3年內完成巢湖流域岸上污染濃度超過背景值兩倍以上區域的底泥清淤,確保藍藻持續無異味。
PM2.5年均濃度好于年度目標
2022年,安徽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PM2.5年均濃度為34.9微克/立方米,好于年度目標5.4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9%;SO2年均濃度為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5%;NO2年均濃度為2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5%;CO濃度為0.9毫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0%;O3濃度為15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8%。
合肥、六安、宣城、銅陵、安慶和黃山6市環境空氣質量全面達標。全省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1.8%,重污染天氣天數減少6天。
2022年底至2023年初,我國中東部地區出現了近年來持續時間最長、范圍最大、污染程度最重的一次重污染天氣過程。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廳長曹哨兵介紹說,今年1月以來,全省共出現7次沙塵天氣過程,主要集中在1月、3月和4月。截至5月底,全省重污染天數為47天,其中由于沙塵天氣導致的重污染天數就有29天,淮北、宿州、亳州、阜陽、蚌埠、淮南6市受沙塵影響的重污染天數均達3天及以上。
“目前,我省空氣質量改善仍然沒有擺脫‘氣象影響型’,面對今年不利氣象條件和眾多不確定因素,空氣質量改善形勢較為嚴峻。”曹哨兵表示,我省將繼續推進重點行業深度治理、加大移動源和非移動源監管力度、強化區域聯防聯控等,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大攻堅戰。
地表水總體水質狀況“良好”
水環境質量方面,2022年,全省地表水總體水質狀況為良好。
長江干流安徽段總體水質為優,20個斷面水質均為Ⅱ類,支流總體水質為優。淮河干流水質為優,13個斷面中有4個斷面水質為Ⅱ類、9個為Ⅲ類,支流總體水質為良好。新安江干流水質狀況為優,2個斷面水質均為Ⅱ類,支流總體水質為優。
全省地下水水質總體保持穩定,102個國家考核點位水質以Ⅳ類及以上為主,Ⅳ、Ⅴ類水主要分布于淮北平原地區,滿足國家地下水環境區域點位考核目標要求。
設區市的45個水源地中,有40個水源地監測項目全部滿足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標準。5個不達標水源地中,除阜陽市1個地表水水源地因受上游來水影響,2022年1月錳超標外,其余4個均為亳州市地下水水源地,主要受地質環境影響,氟化物和鈉出現超標。9個縣級市和53個縣城所在鎮的82個水源地中,75個水源地監測項目全部滿足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標準,7個不達標。不達標水源地中,2個地表水水源地總磷、氨氮和5日生化需氧量超標,5個地下水水源地受地質環境影響,氟化物和鈉超標。
今年1-4月巢湖水質穩定在Ⅲ類
2022年,巢湖全湖及東、西半湖水質類別均持續為Ⅳ類,全湖及東半湖呈輕度富營養狀態,西半湖呈中度富營養狀態,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連續兩年基本實現沿湖藍藻無明顯異味,全湖水質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優水平。
近5年,巢湖水質改善幅度顯著。全湖水質穩定在Ⅳ類,特別是西半湖,水質由Ⅴ類好轉到Ⅳ類,近三年穩定保持Ⅳ類水平;主要入湖河流南淝河水質由劣Ⅴ類好轉為Ⅳ類,十五里河、派河水質好轉為Ⅲ類。2022年,巢湖藍藻水華累計發生面積1203平方公里、最大發生面積133平方公里,同比分別下降50.1%、53.1%,均為近5年最小。今年1-4月,巢湖水質穩定在Ⅲ類。
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孫艷輝表示,當前,巢湖湖水生態系統還十分脆弱,“藻型生境”尚未根本改變,氮磷營養鹽濃度遠超中部地區湖泊基準值,大面積暴發藍藻的風險依然存在。下一步,我省將聚焦源頭治理,持續開展污染治理攻堅,2023年,巢湖流域5個國家級工業園區污水實現應收盡收、城市生活污水直排基本消除。加快湖體生態清淤,計劃3年內完成巢湖流域岸上污染濃度超過背景值兩倍以上區域的底泥清淤,確保藍藻持續無異味,最大限度減少藍藻水華對周邊生產、生活和生態的影響。
“十四五”期間完成生態樣地監測
2022年,全省生態質量指數(EQI)值為63.69,生態質量為“二類”,同比基本穩定。16個設區市中,黃山、池州、宣城3個市生態質量為“一類”,安慶、六安、滁州、馬鞍山、銅陵、合肥、蕪湖、淮南、蚌埠9個市生態質量為“二類”,阜陽、淮北、亳州、宿州4個市生態質量為“三類”。
這是我省首次采用生態質量指數(簡稱EQI)對2022年全省生態質量狀況進行評價,我省EQI為63.69,生態質量為“二類”,表明我省生物多樣性較豐富、人類干擾強度較低、生態結構較完整且穩定、生態功能較完善。
相較于以往的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EQI更加注重科學全面評價,并首次把生物多樣性指標納入評價。下一步,我省將全面推進生態質量地面監測,在開展生態樣地監測工作中,2022年全省已布設樣地600多個,“十四五”期間全面完成監測,2023年還將開展濕地類型樣地調查。同時,組織開展遙感監測、建設生態質量監測網絡等,整體提升生態監測評估能力,初步形成生態質量監測網絡。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