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5月5日,安徽省生態環境廳發布2023年以來全省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大皖新聞記者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全省優良天數比例、PM2.5平均濃度兩項指標改善幅度分居全國第1位、第3位和長三角第1位、第2位。截至5月3日,今年我省16個地級市共出現47天重污染天,有29天是由于沙塵天導致的,這29天中還包含25天嚴重污染。
優良天數比例改善幅度位居全國第1位
今年一季度,全省空氣質量主要指標穩中向好。全省優良天數比例為79.2%,同比上升5.2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5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5%;兩項指標改善幅度分居全國第1位、第3位和長三角第1位、第2位;整體空氣質量趨勢向好,為順利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開了一個好頭。但受沙塵等影響,重污染天數比例為1.7%(沙塵天導致了7天重污染天),同比上升1.1個百分點。
“2023年1月以來,全國共出現12次沙塵天氣過程,為近10年來最多。影響到安徽省的沙塵過程主要集中在1月、3月和4月?!卑不帐∩鷳B環境廳大氣環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其中3月23日至28日、4月11日至16日的兩次沙塵暴對安徽省影響范圍最大,強度最強。除黃山外,安徽省其余各市均出現高濃度的粗顆粒物污染,導致出現AQI“爆表”的情況,其中亳州和阜陽市PM10日均值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
今年以來的沙塵天氣有何特點呢?該負責人表示,今年的沙塵天氣出現時間早,首次出現沙塵天氣的日期為1月12日,比常年平均日期偏早了32天。同時,沙塵天氣過程次數偏多,較常年同期偏多約2次?!爸饕蚴敲晒欧e雪面積較往年明顯偏小,積雪覆蓋日數也較過去20年顯著偏少,因此沙塵天氣過程載沙量較大?!痹撠撠熑私忉屨f,再加上今年春季蒙古國和我國西北的主要沙源地降水處于偏少態勢,氣溫偏高,所以有利于沙塵活動。截至5月3日,沙塵過程導致安徽省累計的PM2.5平均濃度升高約1.5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濃度升高約18.7微克/立方米。全省優良天數比率損失約7.9個百分點。
4月2日全省首次出現臭氧區域性污染
具體到各市,一季度,全省16個地級市中,按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黃山、宣城和池州相對較好,阜陽、淮北和宿州相對較差;按PM2.5濃度排名,黃山、宣城和銅陵相對較好,阜陽、亳州和淮北相對較差;按優良天數比例排名,黃山、宣城和銅陵相對較好,亳州、阜陽和淮北相對較差。
從空氣質量變化情況來看,宣城、銅陵和池州相對較好;黃山、宿州和亳州相對較差。全省16 個地級市發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的城市有7個,分別是亳州、阜陽、宿州、 淮北、淮南、蚌埠和六安。在生態環境部通報的2023 年一季度全國168 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變化情況較好的前20位里,我省就有7個,分別是宣城、銅陵、池州、馬鞍山、淮南、蚌埠、蕪湖。
據了解,今年一季度,全省環境空氣質量雖然主要考核指標同比改善,但仍然面臨很多不利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孫艷輝介紹說,一方面,氣象條件不利因素很多,最直觀的就是沙塵天氣明顯偏多。同時,3月以來,我省氣溫全面回升,高溫、低濕、小風等不利氣象條件疊加VOCs(揮發性有機物)和NO2(二氧化氮)等前體物的排放,4月2日我省首次出現臭氧區域性污染,截至5月3日,臭氧已累計超標26天,使全省優良天數比率損失1.3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隨著疫情防控的放開,經濟社會和生產活動進一步恢復,污染負荷有所上升。在穩經濟的同時,少數地方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定力不夠,追求上馬“兩高”項目的沖動強烈。當前制約大氣污染治理的結構性影響還沒有根本改變,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運輸結構偏公路的現狀短期難以根本扭轉。此外,不排除少數企業受經濟因素影響降低大氣污染治理的標準,不能切實履行企業治污主體責任,想方設法逃避監管、偷排偷放。
面對今年不容樂觀的大氣污染防治形勢,安徽省生態環境廳將以項目化、工程化的措施推進大氣污染源頭治理,全力推動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