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2022年,滁州市實現生產總值3610億元,經濟總量穩坐“安徽第三城”,增速全省第一,躋身全國百強城市,首次獲評“全國最佳引才城市”。有人形容說,滁州經濟騰飛像“插”了一雙科技創新的翅膀。近年來,滁州市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牽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強化人才引進、注重科技成果轉化,科技創新工作實現跨越式發展。
滁州奧體中心。 徐斌 攝
高位推進打出創新“組合拳”
從“環滁皆山也”到“環滁皆產業”,滁州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實現質的蝶變,靠的是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近年來,滁州市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能力提升、平臺建設、人才引進、項目推進,創新主體規模不斷壯大,區域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指數增幅安徽省第一、排名安徽省第三。
2022年,滁州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滁州高新區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智能測控裝備制造創新型產業集群入選全國“2022年創新型產業集群”名單。
安徽康佳電子公司智能工廠車間,工業機器人精準地將液晶面板取運到組裝流水線上,安放到指定位置。計成軍 攝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創新體系建設為支撐,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手段,滁州打出了一系列科技創新的“組合拳”。
高位推動強勢開局。滁州市委常委會專題聽取科技創新工作匯報并作出全面部署,每年召開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成立書記、市長掛帥的科技創新領導小組,在科技局設立市創新辦,統籌推進實施。
擴大投入強化力量。科技專項資金比上年直接翻了兩番,八個縣市區科技局實際支配資金達1.7億元;在機構改革中,給市科技局增設一個副處級事業單位,目前8個縣市區科技局有7個設有二級機構。
納入考核持續加壓。連續5年對全市八個縣(市、區)政府和高新區、經開區管委會開展科技創新專項考核,逐漸形成科技創新競相發展的格局。
因創新而興,聚產業而旺,新時代的滁州,創新驅動發展已在全域蔚然成風,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在區域發展實踐中,真正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涉及理念政策再調整、力量資源再分配,地方主要領導是開局第一推手。
俯瞰廠房林立的滁州經開區一角。盧志永 攝
抓長謀遠服務創新“主力軍”
“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把創新擺在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來抓,持續完善創新生態,集聚創新要素,推動創新發展。”2022年11月22日,滁州科技創新企業家早餐會上,滁州市委書記許繼偉明確指出,滁州要加大對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招引力度和培育力度,創新主體規模要壯大,科技創新要引領高質量發展,發展速度要明顯加快。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創新創造的主力軍。”滁州市緊扣企業創新主體培育這個主線,聚力關鍵環節,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市本級科技創新專項資金100%用于企業。
2022年,滁州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27.2%,各項創新指標持續增長,累計與108家大學大院大所建立緊密型合作關系,省級以上研發平臺達207家,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滁州分中心正式落戶,入選中國數字城市、數字經濟“雙百強”城市。
一方面堅持低點起步,著力補短板強弱項。開展產學研對接、招引高層次團隊、引進高水平孵化器;對于高企申報、產值上臺階給予分階段獎補,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風險補償資金;設立產業鏈強鏈補鏈、大院大所合作、院士助滁、創新創業大賽等一批針對性強的科技計劃項目;建立科技聯絡員隊伍,為高企培養科技“明白人”。
一方面適應階段變化,著力抓重點謀長遠。突出以科技成果轉化為抓手推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重心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普惠向擇優轉變,支持創新能力強的企業;二是由事后向事前延伸,采取提前支持和“后補助”等方式扶持企業發展;三是由項目式向平臺化過渡,著重支持產業鏈領軍企業領建高水平創新平臺以及行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創新成果讓域內行業共享。
安徽英發德盛科技有限公司,太陽能電池片生產線馬不停蹄運轉,車間內一派繁忙景象。盧志永攝
齊心協力下好創新“這盤棋”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采訪獲悉,目前滁州市共擁有合作院士78名,國家級、省級領軍人才和博士等高層次人才超1.2萬人,專業技術和高技能人才超45萬人,大學生超55萬人,人才資源總量超80萬人。
可以說,滁州市在招引人才上不遺余力,形成政府“訂單式”向企業推薦人才,并逐步完善建立起了“企業點單、政府派單、中心買單、企業評單”運行模式,讓高校教師走出校園轉化科技成果、豐富教學實踐,也在縱深推進著來安的政產學研用合作。
做好科技創新工作,需要高位推動,更需要合力攻堅。在該市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層面,抓科技有激勵有擔當,科技創新年度考核優秀的縣級政府不僅被市政府通報表揚,而且其主要負責人在全市表彰大會上登臺領獎。
在科技隊伍建設上,8個縣市區科技局一把手平均年齡不到45歲,80后班子成員超過三分之一,5年內縣級科技局長2人提拔到副處實職崗位,4人轉任財政、經信等部門一把手,縣級科技局從“終點站”變為“加油站”。
在科技產業融合上,重大項目由科技部門參與論證評估,招商引資考核科技部門參加,科技部門配合組織部門連續兩年發布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掛帥”清單。
在縣域科技創新路徑探索上,各縣市區、園區雖然發展階段不同、產業結構各異,但都在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創新路徑。天長“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市場閱題”模式不斷推廣;來安縣“科技副總”的經驗被《科技日報》專題報道;鳳陽小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成功通過驗收,滁州成為全省唯一擁有兩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市。
全椒縣安徽東泰金屬包裝技術有限公司的環保物流載具生產線。盧志永攝
全面推進城市創新“上臺階”
據了解,2022年滁州市凈增高企246家,總量達1036家,位居全省第三;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67.7億元,增長27.2%;企業吸納技術成交額和輸出技術成交額分別位居全省第二和第三;完成科技成果登記3220項,全省第二。獲省科技獎16項,全省第三。引進外籍人才126人,全省第三。
累累碩果預示著滁州市在創新道路上有了更高的要求!
據介紹,2023年,滁州市以建設高水平國家創新型城市為抓手,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動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穩步發展。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45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5%以上,全社會研發經費年均增長15%以上,新建省級以上各類研發機構10家以上,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10個以上,進一步縮小與省內發達地區的差距。
培育科技型創新企業,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培育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梯度培育機制;實施規上工業企業研發“兩清零”行動,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建設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依托高校院所,建立以成果轉化為主導,兼具科技研發、創新創業等多種功能的新型研發機構;促進科技成果熟化轉化,吸引長三角地區高校院所和人才帶著科技成果到滁州轉化。
緊緊圍繞《滁州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方案》目標任務,大力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5G、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逐漸形成以科技成果轉化和開放創新合作為特色的區域創新體系,努力把滁州市打造成為安徽省乃至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創新創業先行區、創新要素集聚地。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素健
編輯 崔恒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