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在安徽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創業浪潮中,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華米科技董事長黃汪都是時代的先行者。他們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走出,帶著對夢想的追求和堅持,在合肥創立了卓越的企業,也成為年輕創業者心中的榜樣。對于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他們有什么樣的經驗分享呢?
曹仁賢:堅持創新,專注新能源
曹仁賢于1993年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1997年,他創立了陽光電源。2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研發的太陽能、風能、儲能等產品的技術性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其中光伏逆變器銷售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批量銷往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對于創新創業,曹仁賢有著自己的信條:“一生只做一件事!”創業初期的曹仁賢,也曾艱辛備嘗。“前面幾年確實困難,做了一些不愿意做的產品,先把公司維持住,但我們的目標一直很堅定。我始終認為新能源產業遲早會發展起來。”
堅持科技創新,持續專業化建設,是陽光電源26年征途的引擎。“我們靠的是技術,做的是自己的理想。”從實驗室到市場,作為“技術實力派”的陽光電源聚焦清潔電力轉換領域,堅持“技術+市場”雙擎驅動,將企業核心競爭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在發展過程中,有各式各樣的機會來誘惑,你在這些機會里面能賺錢,但是為什么我們要堅守?因為你在分心賺錢的過程中,會透支原來的資源,使你在專業專注的道路上打折扣,雖然賺了錢,卻失去了客戶對原有品牌的認知。”曹仁賢正是靠著自己的理想堅持了下來,由此把握住了新能源發展的機遇。
劉慶峰:基因里就有對創新的追求
劉慶峰17歲入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5歲碩士畢業,26歲創辦中國第一家大學生創業上市公司——科大訊飛。如今,科大訊飛已經成為亞太地區最大的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上市公司。
回首創新創業路,劉慶峰說,“科大訊飛人的基因里就有對創新的追求,就有用創新改變世界的不可遏制的、發自內心的熱愛。”1999年,當劉慶峰帶著18名小伙伴創立科大訊飛,由于缺少經費,18位年輕人就蝸居在出租房中搞研發。但科大訊飛自創業之初就立志“中文語音要由中國人做到最好,中文語音產業要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正是這種要掌握源頭技術的決心和不可遏制的熱愛,促使科大訊飛在創新前行的路上奮進不止。
科大訊飛的目標是成為偉大的公司,“真正核心的價值是團隊。沒有我們這樣的團隊,就沒有今天。而我們的能力、心胸和團隊凝聚力、奮斗狀態,也決定了訊飛的未來,決定了訊飛能不能成為百年企業。“劉慶峰說。
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劉慶峰表示,“人工智能要以解決社會剛需為出發點,堅守源頭核心技術創新,我們會長期關注如何更好地讓行業享受AI紅利,打造每個人的AI助手。”
黃汪:沒有前三次失敗就沒有華米
1992年,黃汪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1998年,畢業后在深圳工作了一年的黃汪回到合肥,開始了第一次創業。
華米科技是黃汪創辦的第四家公司,“從今天的結果看,可能大家覺得華米很成功,但如果沒有我們團隊在創立華米之前的三次創業失敗經驗的積累,可能就沒有華米今天的成功。過去的失敗為我們在華米創業過程中面臨關鍵決策的時候提供了非常多的反面教材。”
“核心人才團隊的底子和積淀,注定了一家公司能夠走多遠。”黃汪提到核心人才的重要性。而合肥高新區的支持,也讓黃汪挺過難關。2012年,正是國內平板電腦競爭最激烈的時候。而這一年,由于平板電腦占據了公司大量資金,公司出現現金流異常緊張的情況。“當時我們團隊幾位高管都抵押自己的房子和車子,然后去銀行貸款,但是后來已經貸不到了。”就在山窮水盡的時刻,合肥高新區擔保公司為黃汪和團隊做了一次擔保。2013年,利用這些雪中送炭的資金,公司算是緩了過來,也有能力開始研發智能手表。
2020年9月,黃汪受邀為母校學子們分享自己創業路上的感想和體會。他在演講中提到:“每個人要心懷夢想,放眼全球,要擁抱世界,不能是孤立的、封閉的創業狀態,這是做不好事情的。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實習生 黃子健
編輯 蒙國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