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4月18日,“貫徹二十大 聯通長三角”長三角晚報(客戶端)總編打卡江蘇交通活動來到蘇州吳江黎里鎮。2019年,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成立以來,這個地處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交匯的金三角腹地不斷呈現新面貌,而最直觀的改變就是交通的互聯互通。
打通省際“斷頭路”——
一只腳在吳江,一只腳已踏上青浦
18日上午10點多,連接上海青浦與蘇州吳江的黿蕩路上車來車往,兩側的非機動車道上還不時有電動車經過。
“看!這里就是蘇滬省界,我們在省界地面上放了一塊圓形標識,這里也經常有游客來拍照打卡。”蘇州市吳江區汾湖代建公司副經理沈歡春是這條路的筑路人。要不是他提醒,還真難發現,黿蕩路跨越黿蕩湖的橋中央,兩側各有一塊圓形金屬片,一側標著“蘇”,一側標著“滬”。站在標識上,可不真就是一只腳在蘇州吳江,另一只腳已在上海青浦。
沈歡春介紹,就在幾年前,黿蕩湖兩頭的吳江汾湖高新區(黎里鎮)與青浦金澤鎮還只能“望湖興嘆”。汾湖高新區高新企業密集,不少員工家住青浦,明明兩地直線距離不到十公里,卻要繞行一大圈,往來非常不便。
“因為跨兩個省級行政區,過去想要把這短短幾公里的‘斷頭路’修起來,困難太大了。”他介紹,改變就從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開始。吳江、青浦兩地交通部門共同研究打通這段省際“斷頭路”,兩地統一標準、統一設計,采用“委托代建、統一建設、聯合審批”的模式提高建設效率,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項目2019年初開工建設,2020年11月9日正式通車。通車后黿蕩路長4.5公里。從黿蕩湖西側的吳江康力大道開車到湖東側的青浦東航路,過去繞行需40分鐘,如今僅需5分鐘。
“開心呀,這邊的景色很美,我們開車過來也很快。”在緊挨著黿蕩路的網紅連心橋上,從上海來吳江游玩的周女士告訴記者,黿蕩路修好后,她與朋友們經常來吳江玩,跨省出行如今就像普通串門一樣方便。
從省際班車到毗鄰公交——
解決跨省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
上午10點不到,在黎里游客集散中心的公交場站內,兩輛“蘇E”牌照的公交車中間,夾著一輛“浙F”牌照、來自浙江嘉善的公交車。這是跨省公交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公交5路,即將發車帶著吳江的乘客前往浙江的嘉善、西塘一帶。“一趟19公里,從黎里出發,一般半個小時就能到西塘了。”司機師傅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在黎里集散中心發車的還有示范區2路和假日旅游專線示范區7路,往返于黎里與上海青浦區之間。站內候車的徐女士來自安徽,一會兒就要搭乘示范區2路前往上海游玩。大約50分鐘的車程后,她將在東方綠舟站下車,然后走2分鐘,無縫搭乘上海地鐵17號線,前往虹橋。“過去可不是這樣。因為分屬兩地,即使離得很近,兩地間的居民出行仍需要乘坐客運班車。”吳江區運輸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劉歡說道,正是長三角一體化加速了打破行政壁壘的步伐,也讓跨省公交的開行越來越規范。
東方綠舟站是吳江的跨省公交進入上海青浦后的終點站。劉歡長期觀察發現,每天早上7點半,上海東方綠舟站內候車的乘客就排起了長隊。這些基本都是前往黎里游玩的上海旅客。“他們一般早飯后坐上公交到黎里來玩,下午三四點又會坐上公交回上海。”劉歡說,目前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共啟用了8 條區域公交線路,其中5 條線路在吳江境內始發,已經累計發送旅客220萬人次。三地市民間的往來也從以往的“需要跨天出游”,到如今“當天坐公交往返”。
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江蘇省累計開通省際毗鄰公交67條,占長三角總數量的 70%,有效地解決了跨省出行“最后一公里”難題。
推進“同城待遇”——
從交通出行“一卡通”,到公交信息“一網通”
通過公共交通、跨省路網拉進長三角城市間的距離的同時,交通部門與人社部門協同推進長三角城市間交通“同城待遇”工作,讓長三角示范區三地的往來從“鄰里串門”變為“自家進出”。
吳江區運輸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劉歡告訴記者,2022年9月,長三角三省一市人大常委會同步審議通過《推進長三角區域社會保障卡居民服務一卡通規定》,并于去年10月1日起同步施行,進一步為“一卡通”提供了法治保障。目前,江蘇省已發行加載交通出行功能社保卡超兩千萬張,持此卡的江蘇居民可在長三角全部設區市刷卡乘車。
不僅如此,2022年2月,經長三角三省一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組織申報,三省一市市場監管部門還聯合發布了長三角地方標準《長三角省際毗鄰公交運營服務規范》,從線路設置、車輛運營、場站建設、運營調度、能力提升、安全生產、服務監督等11個方面提出了毗鄰公交服務的71條具體要求。
不僅如此,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還在推進三地公交車線路信息的互聯互通,讓居民不僅可以“一卡”通行,還能“一網”實時了解三地公交信息,更便捷地安排自己的出行計劃。
大皖新聞記者 徐琪琪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