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青少年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如何培養?如何引導青少年愛上科技創新?目前第38屆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正如火如荼開展中,從現場情況來看,資深輔導老師這一角色顯得至關重要,他們中有經驗豐富的科技輔導員,也有業內資深專家,他們為青少年科技活動開展出謀劃策、添磚加瓦。日前,本報記者走近幾位從事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的資深行家,傾聽他們的故事與感悟。
在學生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
從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到實驗科普活動,從科學調查體驗活動到青少年機器人競賽,祁門縣第一中學的胡海銘老師一直帶隊參與。“這些科學實踐活動印證了我省青少年科技發展的脈絡,而且活動辦得非常好,也很有趣味性。”
這其中,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是由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開展執行的我省規模最大、層次最高、最具品牌效應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創新大賽是我省中、小學各類科技活動優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種形式,其目的在于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和提升我省青少年的創新創造精神和實踐探索能力。”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副主任鄭軍介紹說,安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經過多年不斷發展和完善,在活動內容、活動形式等各方面不斷汲取省內外成功的經驗。
據悉,第38屆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各市級競賽均已全部舉辦完成,并于3月31日前通過省創新大賽網絡申報平臺完成了作品申報工作。“大賽一共收到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作品318個,其中小學組72個、中學組246個。科技輔導員科技教育創新成果作品159個。”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負責人說,目前初評工作已經結束,80%作品能入圍終評,終評最近今明兩天在亳州市體育館舉辦。
胡海銘坦言,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舉辦的豐富活動,不僅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平臺,也能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興趣,在他們心中埋下一粒科學的種子,非常有價值。
國內青少年科技活動內容豐富
“我的學生大多是普通家庭出身,但他們通過參與青少年科技活動到全國各地參加比賽,有的還走出國門,與國際學生同臺競技,我深感不易,并為他們感到自豪。”同胡老師一樣,王鈺涵也是我省一名資深科技輔導員,從2012年開始帶隊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和青少年科學影像節活動,培養出大批優秀科技人才。
這11年的科技輔導經歷,讓王老師覺得我省的青少年科技活動內容非常豐富,“像科學嘉年華、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展示活動、網絡課堂、專家講座等活動,都很成功。”王鈺涵告訴記者,“我非常喜歡每年舉辦的專家講座,全國各地的科技創新專家和教授會從專業角度幫助我們,教我們如何指導青少年做好科研。”
在王老師看來,科技活動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會鍛煉他們的科學思維與邏輯,激發他們的科創興趣與熱情。諸多科技活動也為青少年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增強了自信。“他們一步一腳印參加校級賽、區級賽、市級賽,乃至省級賽和國家賽,讓他們不斷積累和總結,無論在科學思維還是在動手能力方面,都在茁壯成長。”
如今,王鈺涵老師已赴新加坡工作,談及國內外科技活動對比時,她表示,國外的科技場館包容性強,公共資源共享程度高,民間科普宣傳力度比較大。但是,國內青少年科技活動內容的豐富程度遠超新加坡等一些國家,尤其是像科技小發明、科學微電影等科技活動。
引導孩子去挑戰,培養創新精神
針對未來的青少年科技活動的發展,原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協會理事長韋穗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有這種參與機會非常好,關鍵在于如何引導好孩子做好科學研究。”
韋教授告訴記者,專家在青少年科技活動評審過程中要程序合理、公平公正,要給予青少年心理發展一片“藍天白云”,同時,也要發揮好專業技能,用專業知識評出“好孩子”與“好項目”。“什么叫‘好孩子’與‘好項目’,就是學生提出的項目能夠道出基本原理,能夠知曉出處,能夠解決實際性問題,真正地深入了解項目本身。”
“選擇一個好選題非常關鍵,這既能引導孩子們勇于挑戰,又能培養其創新精神。”韋教授還提出,要繼續建立專家庫,做好專家點評,用大手拉小手的方式,把專家們的經驗傳授給老師與孩子們。
談到如何引導青少年做科學研究時,她認真地思索著,“這事需要社會各方合力推動,致力于擴大個性化教育的體量和資源,讓真正有條件的孩子接觸到更好的科學環境,培養其興趣、愛好與能力。”同時,學生們也要明白,科學研究有自身獨特規律,要做別人沒有做過的研究,探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科學方法。
韋穗坦承,教學訓練與科學研究訓練有所不同,教學訓練主要是把前人的知識告訴你,提供基本語言與思路,沒有這一步就無法進入研究領域;但科學研究訓練必須要對自己不熟悉的問題持續攻堅,不斷更新知識,擁有超越常人的能力才能適應科技高速發展的環境。
針對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能力,韋教授一言以蔽之,科創是一種挑戰,要學會借鑒和補充各種知識與能力,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才能應付未知。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王展
編輯 張思平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