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十面埋伏,戰馬嘶鳴,四面楚歌,大勢已去。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公元前203年,不可一世的楚霸王被漢軍圍困垓下,隨項羽南征北戰的虞姬,為解除項羽突圍的后顧之憂,在唱出“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的悲歌后,拔劍自刎。一番訣別,演繹了霸王別姬的千古悲歌。
虞姬文化園是靈璧縣委、縣政府為了弘揚虞姬文化,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于2010年開發建設的文化旅游景點。占地100余畝,于2010年年底開工,2012年5月6日完工并投入使用,共投資0.8億元人民幣。重點建設內容包含墓塚整治、虞姬展示區、虞姬享堂、虞姬文化廣場、虞姬故事長廊等景觀區域。千年過后,在虞姬文化園前依舊可以追尋那風云激蕩的歲月留下的影子,感受那楚漢之爭的刀光劍影、悲歡離合留下的雄渾氣息。
進入園中沒走幾步,一塊刻有“合璧軒”的石碑便映入眼簾,承載石碑的是一個刻有“項羽虞姬之印”的石臺,而在石碑上部則雕刻著龍與鳳來象征項羽虞姬。此外整個石碑位于亭臺之中,繼續往前便是一條長長的書法碑廊,上面雕刻著歷史上諸多文人墨客詠嘆虞姬、項羽的詩文。繼而往前便來到了虞姬故事廊,長廊兩側墻壁用線雕的形式展現了虞姬與項羽的愛情故事。暮春時節,花開柳綠,漫步廊間可稍稍了解源遠流長的歷史,回望那場驚心動魄的戰爭。
文化公園面積很大,到處都是中國式的亭臺樓閣,雕梁畫棟,白墻小窗,青灰小瓦,古色古香。再往前走便是百世人杰展示區,是由序廳、項羽主殿、左右側殿和鴻門宴廳組成。走進主殿,地上一排排青磚上呈現的是項羽的生平事記,沿著青磚舉目望去一座項羽的雕塑赫然佇立在前,該雕塑由玻璃鋼材質制成的,高3.4米,形態生動的刻畫出項羽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
穿過各式演繹項羽與虞姬生平的雕塑陳列館,便來到了虞姬文化園的核心區域——虞姬墓園區。一進墓園看到的是虞姬的站立雕像,雕像用漢白玉材質雕刻而成,高3.4米。虞姬手拿書簡,目視前方,氣定神閑,形象優雅,站在雕像前,耳邊仿佛能聽到虞姬的情歌“漢兵已征江山,歌聲四起,君王疲倦,妃子談人生”。
神道兩側是漢代的樂甬,他們手持各種樂器,守護在虞姬墓前。雕像后便是虞姬墓,從虞姬死后埋在這里,歷經兩千多年風雨,卻一直流傳至今。
墓前有一座碑,立于民國十四年(1925),由天長縣知事,權靈璧縣事的宋毓衡所立。正面正中刻有“西楚霸王虞姬之墓”。兩側的楹聯“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通過上下聯第一個字點出虞姬。
一個是力能扛鼎、氣吞山河的蓋世英雄,一個是風姿綽約、傾國傾城的絕代佳人。千年過去墓碑上的字跡已經模糊,時間沖刷掉了字跡,卻沒能抹去這段英雄而美好的愛情故事,英雄與美人的愛情,在殘酷的戰爭中得到了升華。轉眼間金戈鐵馬早已不復存在,但虞姬和項羽的絕世愛情卻得以代代相傳、千古留名。
大皖新聞記者 孫召軍 攝影報道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