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3月10日,大皖新聞記者從安徽省國土綠化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2年全省完成義務植樹1.3億株(含各種履責形式折算),新建義務植樹基地1173個,適齡公民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0%以上。全省完成人工造林34萬畝,長三角森林面積中“安徽綠”約占三分之一。
安徽省林業局副局長齊新在發布會上介紹,安徽聚焦“健康森林”行動,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國土綠化空間適宜性評估工作,確定國土空間規劃中造林綠化空間,全面實行造林任務落地上圖精細化管理。持續大力推進長江、淮河、江淮運河、新安江生態廊道和皖南、皖西生態屏障建設工程,全省完成人工造林34萬畝、封山育林113.5萬畝、退化林修復73.8萬畝、森林撫育208.1萬畝。深入開展森林創建,推動城鄉綠化融合發展,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1個,省級森林城市3個、森林城鎮60個、森林村莊613個,皖江國家森林城市群規劃任務全面完成,長三角森林面積中“安徽綠”約占三分之一。
安徽持續加強林業生態保護,2022年安徽啟動建設省級林草種質資源設施保存庫,首次公布省級林草種質資源庫21個,建設省級林草種質資源保存圃10余處,累計獲評國家級重點林木良種基地9處,認定省級重點林木良種基地13處。加強古樹名木保護,全省搶救復壯76株一級古樹名木。
安徽還規范自然保護地建設管理,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多規合一,出臺省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審批管理辦法,制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設立和規劃編制程序。設立黃山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積極穩妥推進黃山(牯牛降)國家公園創建。設立蕪湖外龍窩湖等3個省級濕地自然公園,發布第二批省級重要濕地名錄,建立濕地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實施揚子鱷、升金湖、淡水豚等重要濕地保護修復項目。去年,環巢湖十大濕地全面建成,修復濕地面積6.5萬畝,合肥市成功創建國際濕地城市。
2022年,安徽聚焦“碳匯森林”“金銀森林”行動,推動出臺《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林業發展若干措施》,暢通社會資本進山入林渠道,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出臺《推進木本油料產業發展若干措施》,加大資金獎補、用地保障、機械化、金融服務等方面支持力度,全省新增木本油料林5.3萬畝,其中油茶2.8萬畝。安徽省還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林業碳匯工作的實施方案》,遴選碳匯樹種,加強碳匯林建設,推動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項目開發與交易,2022年全省森林總碳儲量3.4億噸,比2021年增加1300萬噸。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