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3月的首都盛會召開,3月的長江春潮澎湃。3月6日,長江經濟帶區域8家主流都市媒體聯袂推出的大型區域聯動融媒體策劃《長江春潮》直播環節正式登場。云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主流都市報媒體記者走進長江岸線各大港口,從長江上游到中下游,多機位接力,多地聯動直播,直擊“長江春潮”,實景展現了“生態美”“產業興”“大循環”“大開放”等長江經濟帶發展亮點。
超五百萬人次線上感受“長江春潮”
3月6日上午,池州港牛頭山港區中電建安徽長九公司碼頭內,一派繁忙的作業場景。在池州市交通運輸部門相關負責人帶領下,新安晚報、大皖新聞記者走進港區碼頭,通過視頻鏡頭及現場介紹等方式直擊長江一線港口的生產作業及岸線生態等情況。此前,春城晚報的記者在“萬里長江第一港”云南水富港、極目新聞記者在湖北陽邏港、江南都市報記者在江西九江港等地均進行了各半小時左右的現場直播。
為講述“浩蕩萬里共此青綠”的長江經濟帶生態故事,呈現“浪涌千帆同寫華章”的長江經濟帶發展勝景,此次,江南都市報、新安晚報、重慶晨報、極目新聞、現代快報、瀟湘晨報、春城晚報、貴州都市報等8家長江經濟帶區域主流都市報,推出大型區域聯動融媒體策劃《長江春潮》(下簡稱“長江春潮”策劃),共同唱響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新時代強音。
“長江春潮”策劃啟動后,8家長江經濟帶區域主流都市報積極發揮自身融媒體傳播優勢,采取文字、圖片、手繪海報、SVG互動海報、短視頻、AR視頻、直播等形式,利用版面、網站、客戶端、微信、微博等載體,利用強大的融媒體矩陣,同步傳播,同頻共振,呈現萬里長江新圖景。僅3月6日上午的多地融媒體聯動直播環節,觀看人數就超五百萬人次。
為“一江碧水向東流”貢獻安徽力量
池州港是長江干線和安徽省重要港口,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新安晚報、大皖新聞記者此次走進的是池州港牛頭山港區中電建安徽長九公司碼頭,該碼頭通過整合池州港牛頭山港區原有6家小散碼頭,解決岸線資源需求問題,有效解決以往小散碼頭設置不合理、環境“臟亂差”等問題,提升碼頭貨運等級,實現了長江岸線的高效利用。牛頭山港區已成為池州港“8+2”港區布局中重要一區,長九碼頭也成為長江中下游地區重要的綠色砂石骨料銷售基地。
據池州市地方海事(港航)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盛錦付在直播中介紹,2022年,池州港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3億噸,連續3年突破億噸,穩居全省第2位;完成水路貨運量1.32億噸、貨物周轉量6154701萬噸公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池州港在促進腹地經濟發展中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支撐,也是礦產資源開發與外運的重要窗口。”
“為了讓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我們實施了港口船舶水污染防治‘一案四制’,全市30家港口企業85個生產性泊位均已建成來港船舶生活垃圾接收設施。”據盛錦付主任介紹,他們還督促港口企業認真落實防塵抑塵8項措施,督促企業節能減排,建成72套碼頭岸電系統、完成413艘船受電設施改造,努力為“一江碧水向東流”貢獻更多池州力量、安徽力量。
長江經濟帶區域多省市均向江圖強
“2022年,我們碼頭完成貨物吞吐量近3800萬噸。從目前情況來看,隨著大環境向好,今年這一數字肯定還會有一定的增長。”中電建安徽長九公司碼頭分公司副經理徐勁松介紹,作為最直觀的感受者,近年來,他能明顯感受到長江經濟帶建設強勁勢頭,同時“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基本理念也深入人心,各地的高質量發展正不斷邁上新臺階。
同樣,長江沿線各大港口及各省市均向江圖強,奮勇逐潮。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港”之稱的云南水富港是云南唯一能實現3000噸級以上船舶江海通達的港口,未來將成為引領云南融入長江經濟帶,對接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前沿和窗口。湖北的陽邏國際港近年來通過內支線航線與國際航線如歐美、地中海、中東、東南亞、非洲等航線相連接,使長江中游的外貿貨物能直接進出口,大大促進了沿線的經濟發展。
“又是一年春好時。今天的直播讓我們欣喜地感受到,長江沿線廣大干部群眾正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各省市正奮力推進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主動脈、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主力軍。”安徽池州市一位通過線上觀看“長江春潮”直播的機關干部表示,當下的“長江春潮”激蕩人心,未來的長江經濟帶更值得期待。(圖片攝影:齊世冉)
大皖新聞記者 朱春友 徐琪琪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