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我的家鄉在池州市霄坑村,當地氣候、土壤與植被都非常適合生產茶,茶區的老百姓也因為種茶、產茶而日漸富裕。”全國人大代表王建偉是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霄坑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過去二十多年里,他致力于帶領村民發展茶產業。如今,綠色發展理念已深入霄坑村每一位村民心里,茶旅結合的產業發展思路,將為霄坑村的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今年,他將繼續圍繞鄉村治理和鄉村振興提出自己的建議,建議大力發展茶文化,推動茶文化與茶產業融合發展,從而促進茶區鄉村振興。
全國人大代表王建偉。
讓鄉村旅游變成村里的重頭戲
霄坑村位于皖南山區腹地,山高林密,平均海拔700米,人均只有三分冷水田。20世紀90年代,霄坑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還是伐木。“那時全村的茶園只有幾百畝,沒有把自然資源利用起來。”王建偉介紹,近二十年,他帶領村民發展茶產業,將村集體原有的茶園分包到戶。同時,為調動村民積極性,他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后、閑置林地上種植茶樹,發展茶園,村民的收入得以逐年提高。
近幾年,霄坑村又開始升級茶產業,將老茶葉加工廠重新“拾起來”,裝修升級發展二產。同時,在各級政府的指導和幫助下,霄坑村對該村茶葉品牌進行整合,打造霄坑綠茶區域公共品牌;成立霄坑村茶葉協會,采取“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擴大茶葉品牌影響力。如今,霄坑村約有6000畝茶園,年產茶葉14萬斤,茶產業產值近6000萬元,人均收入近3萬元。
“我們現在在修觀光棧道等旅游設施,最終的目標是讓茶產業營收成為附帶收入,讓鄉村旅游變成村里的重頭戲。”王建偉說,下一步,霄坑村準備再整合現霄坑村準備再整合現有加工廠,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加工。同時,推動茶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
推動茶文化與茶產業融合發展
“近年來,各地依托舉辦茶俗、茶藝、茶道等文化活動,深入挖掘茶文化精髓,推動茶文化的發展。”王建偉介紹,茶產業位居池州市四大農業產業之首,貴池區將“霄坑綠茶”作為區域公共品牌再打造,池州市石臺縣還專門打造了“石臺縣硒博物館”,為硒茶開發奠定了文化基礎。
在鄉村振興的路上,王建偉感受到,因為沒有把茶文化、茶產業和茶科技統籌起來,導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導致當地茶產業再上新臺階上難度加大,發展后勁不足。他坦言,茶文化發展目前仍存在不少困難與問題,比如政府和企業在茶產業發展中,沒有充分考慮茶文化的因素,將茶產業簡單作為農業生產或經濟行為來對待,城市內精品茶館或規模經營的茶館缺失,茶區也沒有一座規模化的茶葉博物館或文化館。“殊不知茶文化與茶產業、茶科技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
此外,茶企業在茶產品開發與宣傳推介中,沒有深入發掘區域茶文化的形式與內容,宣傳與推介流于形式,與消費者的需求脫節。“比如霄坑村是著名茶區,遠近聞名,但我們光是重視茶葉生產,而沒有挖掘霄坑茶文化,更沒有茶葉展館。”王建偉說,茶季一結束,茶農就進城打工了,沒有茶文化支撐的茶鄉,又會成為寂寞的茶鄉。
“茶區作為特色產業的策源地,要為農業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王建偉認為,政府重視茶區文化建設,要充分發揮茶區茶文化底蘊深厚、歷史名茶多的優勢,將茶產業發展與區域特色文化結合起來,大力開展茶文化活動,培育茶文化精品,鼓勵茶文化活動進企業、進校園、進社區,實現茶產業與茶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拓寬茶農收入渠道。
此外,要創新茶飲形式與內容。“現有的茶葉餐飲或茶飲樓堂館所,在經營上要進行必要的創新與探索。不僅要在綠茶茶具上有所創新,也要豐富茶藝表演或茶文藝活動,也可以舉辦飲茶讀書會,茶道講學,書法比賽或茶文學活動等,使茶體驗活動向縱深發展,也使茶飲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真正將茶飲文化引向深入,使之更具有觀賞性,參與性和商業性。”王建偉說。
此外,他還建議依托高校和企業,增加茶文化相關社團,增強茶區茶文化的帶動力與影響力。對現有的茶文化社團進行關心與扶持,培育茶文化人才,鼓勵更多的年輕人,進入茶文化領域,參與茶文化建設,開展茶文化活動。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