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2021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提供了碳排放權交易的市場化平臺。全國人大代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認為,碳市場的覆蓋范圍、行業以及先后順序是碳市場建設的關鍵要素,市場主體交易的活躍度則是碳市場能否發揮減排作用的關鍵。因此,曹仁賢建議,要擴大碳市場覆蓋范圍,鼓勵民間自愿交易。
曹仁賢建議,“十四五”期間將更多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據介紹,目前,我國碳市場已納入發電行業,覆蓋全國碳排放量約45%,但還有大量高耗能行業未被納入。“建議盡早將水泥、鋼鐵和電解鋁等高能耗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此外,曹仁賢還建議完善全國碳市場的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并建議全國碳市場設置碳配額有償分配比例,“可以逐步引入碳配額通過拍賣方式發放的機制,提升碳配額有償分配的比例,所獲收益用于環境保護、低碳投資和幫扶欠發達地區的節能減排項目。”
對于如何鼓勵民間市場主體自愿交易,曹仁賢建議,要開放非控排企業、機構及個人進入碳市場,并降低其入市門檻,通過市場化機制增強碳市場的覆蓋面和活躍度。同時,他建議盡快重啟CCER市場,加快落實自愿減排市場建設。
曹仁賢說,要加快民間碳普惠體系建設,記錄、量化中小微企業及個人參與低碳場景、踐行減排的行為。“企業和個人可通過碳普惠機制獲得官方認可的碳減排量,能自由進入碳市場實現碳減排量的交易變現,或通過政策支持、商業獎勵等消納渠道實現其價值。”
支持燃料電池并網發電
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應用快速發展,可再生能源在電力系統占比不斷提高,但也受到了一些制約。曹仁賢認為,電能與氫能可共同作為綠色能源的終端形態,電氫、氫電耦合是未來能源創新發展的一種路徑。“以氫為燃料的燃料電池具有無污染、無噪音、無排放等優點,可以將氫能轉化為電能饋入電網,也可以作為用戶的自備微型電廠。”
曹仁賢看到,我國燃料電池發電產業處于發展初期,政策端多集中在交通領域的應用,對發電并網領域關注較少。“目前燃料電池發電僅以個別示范方式運行,缺少商業化應用。”因此,曹仁賢建議借鑒早期扶持風、光發電的成功經驗,盡快制定燃料電池并網發電管理制度。
燃料電池發電度電成本由設備初投資、氫原料和運營成本等構成。隨著技術發展及產業規模化和氫源的多元化,發電效率將進一步提升,系統成本將大幅度降低。對此,曹仁賢也建議,由價格主管部門根據氫燃料電池的發電成本,盡快厘定上網電價,高于各地標桿電價部分,由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給予補貼。“具體政策可參照目前光熱發電的政策,實行項目總量控制,并逐步擴大規模,逐步降低補貼強度。”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編輯 彭玲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