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淮河流域地跨豫皖蘇魯四省,是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重要生態廊道、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經濟作物重要產區、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依托淮南億噸級大型煤電基地“皖電東送”,有力支撐了長三角地區的能源供給。 “但是淮河流域能源資源開發與產業、生態協調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就支持淮河流域能源資源開發與產業、生態協調發展提出了建議,他認為,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著力推動淮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此外,他還提出了關于開發廢棄礦山綠色資源支撐雙碳目標政策支持的建議。
袁亮認為,廢棄礦山是“富煤”能源稟賦遺留下的寶貴資源。
袁亮在調研時發現,我國廢棄礦山開發利用整體意識淡薄、基礎理論薄弱、關鍵技術不成熟、體制機制不完善,礦山生態修復相比發達國家起步晚,礦山生態恢復及復墾率較低,開發利用總體規模、整體水平、現實效果等不盡如人意,尚不能滿足“雙碳”高質量發展需求。
袁亮建議,繼續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的廢棄礦山綠色資源治理體制機制。將廢棄礦山綠色資源開發利用作為“新型能源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支撐“源-網-荷-儲”系統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明確企業主體地位,鼓勵支持企業修復和開發利用廢棄礦山綠色資源。建立廢棄礦山能源資源綜合協調管理機構,構建“源頭預防、過程控制、綜合治理、收益共享、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治理體系。
此外,要以科技政策為支撐,加大廢棄礦山綠色資源開發利用科研攻關支持力度。
“還要以經濟政策為牽引,推動資源型行業和城市發展方式全面綠色低碳轉型。”袁亮建議,將廢棄礦山資源化利用納入地方政府綠色GDP核算體系,創新廢棄礦山綠色資源開發利用數據收集監測技術與管理機制,統一數據統計口徑,推動數據聯通共享,建設能源大數據平臺。加強數據歸集運用,深化綠色稅制改革,以綠色GDP約束指標助推廢棄礦山資源化利用和區域行業高質量發展。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