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2月12日上午,“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集中采訪團來到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全自動生產車間內,見證一粒粒小麥在這里上演“變形計”。
在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卸糧棚內,幾十噸的小麥正源源不斷地從貨車上傾倒下來,在多次稱重后一粒粒精選的小麥通過全封閉式氣力管道輸送到制粉車間,小麥顆粒在經過雜質分離篩選后,再通過磨粉機進行精細分層研磨,在不銹鋼封閉式容器里,面粉與鹽水通過內部管道進行混合噴射,被打成霧狀,再經過攪拌變成面餅,一系列自動化的設備再將和好的面團進行拉抻、切條、上架、烘干、截斷、計量、包裝等步驟后,一袋袋不同種類的掛面便新鮮出爐了。
2019年7月28日,作為一家以二產為引領,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金沙河集團決定將安徽省生產基地落地在渦陽縣,并與渦陽縣政府簽訂戰略投資協議,計劃總投資30億元,已完成投資8.5億元。項目建設工期一次性規劃,分兩期建設。一期建設日處理小麥3600噸、玉米500噸,日產掛面1000噸、瓶裝水1000噸項目;二期建設日處理小麥3600噸、玉米500噸,日產掛面1000噸、瓶裝水1000噸項目。
“我們想把合作社這種模式讓大家都來學習,老百姓多種糧種好糧收入增加了,我們企業也會受益。”安徽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魏紅波告訴記者。正基于此,2019年9月 渦陽縣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通過成立職業農民培訓學校,合作社面向社會招收職業農民,學員在合作社經過半年左右的培訓,白天地里實踐,晚上理論學習,培訓期問合作社支付學員7000元/月工資,培訓合格后分配士地,與合作社形成合作關系。
記者了解到,金沙河合作社模式己實現了帶動“小農戶” 實現 “大托管”的改革模式,破解了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瓶頸問題,為穩定糧食生產提供了保障、為實施 “兩強一增”奠定基礎。
大皖新聞記者 孫召軍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