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人才和產業缺一不可,我們要想辦法讓青年人留在家鄉創業……"談起鄉村振興發展,宿州市埇橋區蘄縣鎮忠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惠貞言辭懇切。2月11日下午,記者走進忠陳村黨群服務中心見到了劉惠貞,聽她講述自己如何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故事。
服裝加工廠一年帶來36萬集體收入
2018年,劉惠貞當選忠陳村黨總支書記。"我知道,村里要想擺脫貧困,要想有發展,必須要有項目。"于是,劉惠貞決定上門走訪,耐心詢問每一戶的家庭情況,在談心交流中搞清楚大家的現狀和未來計劃。
劉惠貞一邊走訪群眾,傾聽他們的意見,一邊帶領村"兩委"班子積極向有關部門申請項目、爭取資金。功夫不負有心人,2020年劉惠貞申請產業到村項目99萬元、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30萬元。
進入忠陳村服裝加工廠,車間內一臺臺縫紉機飛速轉動,流水線上的村民們全神專注,埋頭苦干,伴隨著機器的旋轉,一件件成衣制品就完成了。
"我們當時爭取扶持項目資金50萬元,把原老村部改造成立了忠陳村服裝廠。"劉惠貞介紹,目前,該服裝加工廠已經開設了第二家分廠,可以帶動村民就業40余人。
"服裝廠的工作時間比較自由,考慮到我們要接送孩子,照顧家里,所以允許我們空閑時間才來這邊做零工,按件計費,不辛苦,一個月還能多賺兩三千塊錢補貼家用。"村民鄭文茹說。
一個服裝加工廠或許并不起眼,但它卻實實在在為村里增加了不少集體收入。"第一年,村集體經濟收入中就有36萬元來自這個服裝廠。"劉惠貞向記者介紹。
小紅薯變身鄉村致富"金疙瘩"
為了帶領村民致富,劉惠貞決定通過外出調研學習了解產業情況。"紅薯的栽種、拔苗、除草、剪秧......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可以讓村民就近務工增收。"劉惠貞了解到紅薯不僅產業價值高,而且用工量較大,非常適合作為主導產業。
為了保險起見,劉惠貞從山東引進紅薯苗,先在自家家庭農場試種了200畝紅薯。年底一算賬,平均畝產4000余斤,每畝可收入2000元左右,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劉惠貞將紅薯基地發展得紅紅火火,同時也帶動了不少周邊村民就近就業、增收致富。"作為村黨總支書記和黨員干部,我一直希望帶領村民們足不出村就能增收致富,讓大家共同過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劉惠貞說。
劉惠貞接受記者采訪。
2022年6月,借助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契機,劉惠貞又積極發動黨員群眾,領辦"康澮種植專業合作社",村黨總支以"黨組織+合作社+基地+村民"模式發展紅薯產業。村黨總支以集體土地資源入股合租社,占股60%;16戶入社群眾以700元/畝的土地資源入股合作社,共流轉120余畝,占股20%;村兩委干部以資金入股合作社,占股20%。
"村黨組織負責農產品的銷售、加工、運輸、貯藏等各個環節,合作社在蜜薯基地設置務工崗位,優先聘用入社群眾在合作社務工,招募留守婦女和老人參與種植。"劉惠貞介紹,目前有60名貧困群眾參與務工,每人年增收3000元,去年康澮種植專業合作社為忠陳村集體經濟帶來30萬元收入。
劉惠貞是一個永遠充滿干勁的人。結合自己多年的養殖經驗,劉惠貞又積極鼓勵引導本村大學生和有志青年紛紛返鄉創業。全村先后成立了7家合作社,9家家庭農場,已初步形成了良種繁育、花卉苗木、規模養豬場、養雞場等產業基地。忠陳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從劉惠貞任村支部書記前的5.6萬元增至目前的70.08萬元,該村也因此成為全區有名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談起自己所走的這條鄉村振興之路,劉惠貞感慨萬千。"當我腳踩泥土,我的內心才有力量,想腳踏實地帶領村民致富,不愿做‘躺平式’干部。"劉惠貞表示,未來她將繼續想辦法發展鄉村產業,留住更多青年人才,帶動全體村民共同致富,努力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 攝影報道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