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2月5日,農歷正月十五,雖然是傳統的元宵佳節,但阜陽站的客運值班員周曉曼忙得連口水也顧不上喝。“這個杯子是朋友送的,意義很重要,本來抱著試試的心態,結果失而復得,非常感謝你。”阜陽站的天橋上,周曉曼遺失物品領取處,經過登記核對后,家住阜陽市潁東區插花鎮的杜春拿到了自己心愛的綠色保溫杯。
2008年入路的周曉曼是阜陽站“潁州情”雷鋒服務站的客運值班員。她介紹,由于杜春也記不清楚水杯丟在哪里,只是模糊地提供了三個區域,她找了三遍都沒有發現物品,后來通過朋友圈的圖片,發現杜春曾在車站二樓靠窗位置“停駐”,沿著這個“小線索”,才找到了“隱藏”在角落的杯子。“不能讓旅客擔心,杯子、背包、身份證……無論是小物件還是貴重物品,我們都會盡全力以最快速度幫旅客尋找。”周曉曼指了指手里的遺失物品工單,“今天還會有四位旅客來拿遺失的物品。”
“一般都是個人在車站丟失或在列車上遺留物品,我們通過聯系旅客,根據其意愿送到指定車站,然后通知領取。”周曉曼介紹,春運期間,阜陽站每天都會有十多位旅客因粗心遺失物品。“曼姐,在第二候車室撿到一個灰色雙耳帽。”接過客運員交來的遺失物品,周曉曼詢問了詳細位置后,立即給車站廣播室聯系,并開始了循環廣播。
除此之外,春運期間,前來問詢的旅客也特別多。回到服務臺的周曉曼,不時被旅客詢問“進站口在哪里”“取票在哪里”“幾點鐘開車”……“忙起來,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快11點了。”忙得一頭熱汗的周曉曼,擦了擦防護面具上的霧氣,看了看手機時間。她介紹,預約的重點旅客鈕士濤,還有8分鐘就到車站。匆匆忙忙跑到進站口的周曉曼四處張望,尋找一名穿著紅色羽絨服的中年男子。當顯眼的“標志”在轉彎口突顯,她便小跑過去,上去攙扶鈕士濤。
47歲的鈕士濤家住阜陽市潁泉區,是一位盲人,長期在蘇州做盲人按摩工作,也是阜陽站的一位“老顧客”,每次來乘車出行都會跟周曉曼提前打電話“預約”。“以前出行總有顧慮,現在心里是滿滿的放心。”鈕士濤走在車站綠色通道上說。“鈕師傅,您的泡面放旁邊了,別燙著。”臨近12點,考慮到他行動不便,每次坐K1505次列車到蘇州,周曉曼都會為他泡好方便面。隨后,通過綠色通道,提前將他送在站臺指定位置。
春運期間,類似這樣的預約,周曉曼辦理了無數次,“有‘老客戶’也有‘新面孔’,微信號里有數十個旅客的微信,他們也會經常咨詢一些出行方面的問題,比如兒童票如何購買等。”從如何補票到不取票是否可以進站,從身份證丟失如何辦理到兒童票購買新規,隨著時間推移,周曉曼微信里的咨詢問題,每年都發生新變化,一系列問題變化的背后也折射了時代發展速度和民生溫度的提升。
張續亮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文/圖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