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又到一年一度春運時,鐵路運輸格外繁忙。 為確保線路安全暢通,春運期間,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南京橋工段里,有這么一群被稱為“鋼軌醫生”的人,他們晝伏夜出對鋼軌進行“體檢”,為旅客返鄉護航。
冬季氣溫低,晝夜溫差較大,受熱脹冷縮的物理特性,加之列車快速、重載的運行碾壓,鐵路鋼軌容易產生裂紋等傷損。為了及時發現鋼軌內部的傷損,鐵路部門的鋼軌探傷工日常會用探傷儀器進行檢查。鋼軌探傷工每天一寸一寸,一步一步地丈量鐵路的行車安全,為鋼軌進行“B超體檢”,因此被稱為“鋼軌醫生”。
1月15日晚22時許,氣溫降至零下。南京橋工段蚌埠探傷車間滁州探傷工區副工長宋希剛和6名職工準時到達工區,有序地進行鋼軌探傷作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宋希剛是一名鐵三代,爺爺、奶奶、父親都是鐵路職工,1996年從事鋼軌探傷工作,至今已有27個年頭,業務技術過硬,經他檢測的每一寸鋼軌,從未發生過任何責任漏檢。
“16日凌晨,我們將利用4個小時天窗作業時間,對京滬高鐵滁州站上下行線路進行探傷檢查。”宋希剛介紹,前幾天氣溫接近20攝氏度,今晚的最低溫度僅有零下4攝氏度,降溫幅度大,鋼軌容易出現傷損,我們會嚴格按標作業,保證鋼軌安全。
當日零時30分,天窗作業命令準點下達。大伙抬著裝滿水的探傷儀器上線路開始探傷作業。“一臺鋼軌探傷儀器裝滿水有70多斤重,另外加掛一個20斤重的備用水桶,兩人抬起略顯吃力。嚴寒天氣下探傷作業,為防止鋼軌面結冰,我們在水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防凍液。”宋希剛說,他經驗豐富,探傷時,需要加大水量,不斷調整儀器的靈敏度,還要適時調整探頭位置,發現可疑波形要回拉辨認,雙機復核,共同會診,還要進行鏡照、眼看、尺量、手持探頭校對等。“任何可疑波形,我們都不會輕易放過,必須做到既不漏檢,又不誤判。”宋希剛說,有時一處可疑波形校對需耗時二十多分鐘,“時間久了感到腿酸腰疼,我們在冬季作業時就在腰部貼上個暖寶寶或是圍條防護腰帶,既可以御寒,又可以緩解腰疼。”
高鐵線路上無遮擋,凜冽寒風把大伙的耳朵、臉頰、手都吹得通紅,凍得發麻。作業進行中,探傷儀發出的“滴滴”蜂鳴聲,在寂靜的寒夜中顯得格外悅耳。“夜間作業雖然很辛苦,但看到一列列高鐵將春運期間回家團圓、探親訪友的人們安全、正點地送達目的地,苦點累點,值得!”宋希剛欣慰地說。
何兵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