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馬俊站起身,略微彎腰,做了一個木工刨木頭的動作,又比了兩根手指。“他說老二是木匠。”圍觀的鄰居看出了馬俊表達的意思,一陣歡笑。兒時與馬俊經常打鬧的鄰居董見軍退后幾步,做了一個摔跤的動作,視頻另一頭的馬俊咧嘴大笑,也模仿起了董見軍的動作。看著眼前的一幕幕,馬俊的二哥馬超常早已經淚流滿面,他用力做著手語,讓馬俊“快回來”。
1月13日下午,在亳州市譙城區沙土鎮韓樓村,“馬家老五找到了”的消息在村子里迅速傳開。村民們紛紛趕來,通過視頻通話與馬俊相認,感受著親人、鄰居、伙伴分散多年后相見的喜悅(相關報道請點擊)。
二哥馬超常開心地展示馬俊的照片。
相認
亳州市譙城區沙土鎮韓樓村有一戶姓馬的人家,這戶人家共有5個兒子,其中老大、老二和老五是聾啞人,老五在十幾歲的時候,因為貪玩不慎走失。多年來,家人一直在尋找,至今杳無音訊。
如今,父母已經相繼去世,老大也在幾年前不幸溺水身亡,老三行醫,目前和老四都在亳州市區生活,只有老二獨自生活在村子里,靠著木工活兒的手藝,前些年和老大一起蓋了房子,生活也還過得去。
馬林是馬家老三,1月12日,他接到志愿者打來的電話,稱他家老五找到了。起初他還有點不相信,當志愿者將一些關鍵信息告訴他后,他說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可以確認馬俊就是他五弟,并將父母的照片發給志愿者讓馬俊確認。
“看到照片他哭了,他用手語說,那就是他的父母。”幫助馬俊的好心人董女士告訴大皖新聞記者,她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就在幫助馬俊尋家,這些年收到過很多線索,一次次經歷了希望變成失望。她原本對這次尋親也沒抱太大希望,沒想到這次真的找到了,她和馬俊一樣,久久不能平復內心的激動。
1月13日,亳州晚報記者路振杰和亳州紅愛救援隊隊長張建軍頂著大霧,先后趕到韓樓村,一起走村串巷打聽消息,這才有了文章開頭一幕。
志愿者在韓樓村打聽信息。
“我看到了別人轉發的新安晚報的報道,可以確定馬俊就是我們家老五。”1月15日,馬家老四馬杰告訴記者,報道寫得十分詳細,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村子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各種信息都能對上,他希望能早點見到自己的弟弟。
據介紹,馬俊1972年出生,今年51歲,15歲時不慎走失,至今已離家36年,小名叫‘心好’,沒有大名,也沒上過學,只會寫一個“馬”字。“馬俊”這個名字是收留他的好心人給取的。而這幾天,老三馬林正在安慶市張羅大兒子結婚的事。老馬家即將迎來雙喜臨門。
尋家
1月10日,大皖新聞通過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在多個平臺對聾啞人“馬俊”尋家一事進行報道。報道引起包括亳州晚報等在內的多家媒體的關注和轉發,當地的志愿者團隊和眾多好心人也紛紛自發加入尋親隊伍。
據了解,亳州晚報的路記者先后前往當地公安、殘聯等部門尋求幫助,由于年代久遠,沒有在相關部門找到有效信息。后來,路記者又提供更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亳州農村生活場景以及習俗照片供馬俊辨認。對于這些圖片,馬俊都打了“對號”。根據馬俊手繪的村莊、河流、道路等家鄉輪廓,路記者仔細查找地圖,綜合研判,鎖定與亳州市城父鎮一帶有高度相似性。與此同時,亳州的愛心志愿者們也行動起來,不斷有針對性地擴散馬俊尋家的信息。1月12日下午,亳州紅愛救援隊隊長張建軍反饋一條線索,該隊一位隊員表示,馬俊應為與城父鎮一河之隔的沙土鎮韓樓村的人。
老馬家破損了的老房子。
根據志愿者提供的重要線索,1月13日下午,路記者和志愿者一起前往韓樓村比對信息。雖然水井干了、大樹砍了、房子塌了,但村民們均表示,馬俊畫的大樹、水井、房屋、道路等,以前都確實存在,而且位置也是對的。
回家
愛心助力團圓。1月14日晚,在沈陽市救助管理站和當地志愿者等部門和人員的幫助下,沒有身份證的馬俊終于拿到了“回家”的車票。此時,馬俊正在好心人的陪同下行進在回家的路上,一切順利的話,馬俊將于1月16日9時42分到達亳州站。
1月15日晚,馬俊趕到沈陽北站。
“我會去車站接他,為他接風洗塵。”老四馬杰說,回家稍事安頓之后,還會帶著弟弟去祭拜父母。
馬俊則表示,關于將來在哪里生活,他還在考慮當中。眼下,他最想做的事就是回家,與親人團聚,然后辦一張屬于自己的身份證。
而醬油團的志愿者也說:“此次聾啞人尋親成功,是最完美、最快速、最給力的一次,是所有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促成了馬俊的回家奇跡。”送上祝福的同時,志愿者們已經在為下一例的尋親努力。
大皖新聞記者 殷志強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