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近年來,巢湖流域加大生態治理,合肥還獲得"國際濕地城市"認證。安徽省政協委員吳向明認為,要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應該持續提升巢湖濕地品質品位,將巢湖打造成鳥類天堂,"尤其是利用好候鳥資源,發展好觀鳥經濟。"
吳向明說,數據顯示,巢湖鳥種已超過300種,冬季飛抵巢湖越冬或中轉的候鳥種類和種群數量逐年增長,"比如,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黑鸛、卷羽鵜鶘、青頭潛鴨、黑臉琵鷺、黃嘴白鷺等頻頻現身,其中東方白鸛一次集體亮翅1000多只。"另外,夏季候鳥的種類和數量如國家一級保護鳥類黃胸鹀、二級保護鳥類水雉等也明顯增多。
吳向明認為,發展觀鳥經濟,對于帶動文化旅游、生態健康、休閑消費等產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很多候鳥尤其是國寶、明星級候鳥冬季遷徙,只能將巢湖作為中轉站。比如,黑鸛已連續3年來到巢湖,短暫停留后又飛往他地。"
為此,吳向明建議,巢湖外側各大濕地建設要更加精細、精致,尤其要避免植物雜草大面積、無序化生長。"有的濕地只見一望無邊的草叢,不見清澈粼粼的水面,景觀粗糙,水鳥無從下腳,無景可看、無鳥可觀。"吳向明說,有的濕地的水面是池塘式的"小塊塊",沒有縱深空間,水鳥缺乏安全感,同時積水較深,涉禽水鳥無法捕食,因而難以久留。"建議對濕地內的部分小水面進行必要的大合并,并在冬季降低水位。"
巢湖沿岸有大量的私家養魚場,為冬季候鳥提供食物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大多環境不優,不利觀鳥。吳向明建議,對漁場環境整治提出要求,提倡生態養殖,"也可考慮對他們因候鳥捕食產生的損失給予適當補償,鼓勵他們愛鳥護鳥。"
"巢湖內側在冬季不影響蓄水和船只航行安全的前提下,要盡量降低水位,形成淺水區域和灘涂,以利水鳥捕捉魚蝦等食物。"吳向明說,目前湖內冬季淺水區和灘涂數量太少、面積不大,對候鳥的容納十分有限,非常影響候鳥種群數量。"建議加強規劃和打造,同時建議匹配種植一定規模的水生植物作為屏障,讓水鳥棲息、捕食有安全感。"
吳向明說,可以在環巢湖有條件的地方試點打造"候鳥小鎮""候鳥小村",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讓沿岸濕地群眾在綠色發展中得實惠。同時,他也認為,要加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宣傳和執行,成立觀鳥護鳥組織,加強濕地監管,"堅決杜絕用無人機拍鳥追鳥等不良現象。"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項磊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