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大皖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大皖新聞訊 從20多歲初入社會,到如今已近“知天命”的年紀,黃山見證著李培生從年少走向成熟。在黃山風景區從事環衛放繩工作25年,李培生每日“行走”于懸崖峭壁之間,以山為家,以路為友,用自己的雙手撿拾垃圾,維持著黃山的潔凈與美麗。在李培生看來,自己只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最平凡的事,黃山的一草一木需要每一位像他一樣的基層勞動者共同保護。
愿意守護黃山美景
個子不高、身材中等,一束登山繩、一根釣魚桿、一頂安全帽、一身黃馬甲,是李培生工作時的“標配”。
1997年,李培生來到黃山風景區工作。從最初的檢票工作,到路段保潔,再到成為一名放繩工,他已經在黃山工作生活了25年。回想起第一次放繩時的情景,李培生直言有些膽怯,“我是無為人,很少見到如此險峻的高山,最初是有些顧慮。”李培生說,他放繩的位置,懸崖垂直落差五十多米,大概有十幾層樓那么高,猶豫了很久才下去。不過,真正下去之后才發現并沒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難,再加上平時喜歡鍛煉,身體素質比較好,很快就適應了這份工作。
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但對于放繩工而言正好相反。“我們下去是很輕松的,最難的就是上來,需要通過手臂的力量牽引上身。”李培生告訴記者,向上爬的時候,一只手將繩子拉到腰間下降器的位置,另一手則要整理繩子,防止纏繞。常年的放繩工作,李培生的臂力比普通人要強許多,同時,他也要將自己的體重維持在一個合適的水平。李培生說,垃圾常常會掉入懸崖下面的樹叢中,像他們這樣的小個子清理垃圾很方便,遇到夾縫也不會被卡住。
李培生 (資料圖)
作為一名放繩工,李培生每天都要要翻越護欄無數次,在懸崖上放繩數十次,這么多年來,累計放繩的高度約等于攀爬了200座珠穆朗瑪峰。“黃山這么美,如果到處都是垃圾,中外游客會有什么感受?”李培生覺得,自己的工作不僅必要,而且很有意義,他愿意一直守護黃山的美景。
安全第一始終記心中
在黃山風景區,有近200名環衛工人,像李培生這樣受過專業培訓的的放繩工有18位。大家起早摸黑、風里來雨里去,維持著責任路段內的環境衛生。
陳國偉是李培生的搭檔,他們共同負責從蓮花峰到天都峰的環衛工作。這是黃山風景區的主要游覽區,工作量較大,每次放繩時,都由程國偉在上方“指揮”,李培生在山下撿拾垃圾,兩人配合十分默契。“李培生比我工作早兩年,算是我的師傅。”在陳國偉眼中,李培生做事認真、膽大心細,是他們的榜樣,20多年來,李培生順利完成每一次放繩作業,保持零事故,這個成績得來不易。
“放繩工必須要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牢記在心中。”這是李培生一直堅持的原則,也時常向徒弟們強調安全的重要性。為了盡可能降低危險,放繩工在進行放繩作業時需要遵守許多規定,比如一次下降不能超過10米。“下降器是合金的,如果連續下降距離太長,繩子和下降器摩擦生熱,時間長了會降低繩索的壽命,產生安全隱患。”李培生說,放繩工這份工作對體力和心理素質是雙重考驗,他會盡自己所能將20多年來積累的放繩技巧、繩索維護教授給徒弟們。
李培生在放繩(資料圖)
與此同時,李培生和同事們還致力于勞動工具的創新和改造。他們自制的勞動工具“環衛釣魚竿”,把普通釣魚竿頂端改加裝兩根略呈直角的“針”,用于鉤戳垃圾,可以有效撿拾4到5米以內距離的垃圾,提高作業效率。
身體允許就一直干下去
李培生總笑稱自己是“黃山五員”,即垃圾清掃員、緊急救援員、對外宣傳員、文明引導員、對客服務員。除了撿拾垃圾,他和同事們還經常幫助游客撿拾跌落山間的物品,并參加景區的緊急救援工作。
2004年冬天,一名游客進入未開放區域被困,白天短、溫度底,救援必須爭分奪秒。為了能盡快救出被困游客,李培生主動請求放繩到山崖下搜尋,經歷了兩個多小時的搜尋,他終于在半山腰處發現了被困游客。工作20多年來,除了偶爾遇到這樣的驚險時刻,更多的還是被一些溫暖的細節感動,“看到我們放繩,一些家長會教育孩子愛護環境,每當這時候,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飛檐走壁”25年,李培生先后獲得“中國好人”“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在這背后,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是他一直走下去的動力。然而面對家人,他覺得自己并不是稱職的好丈夫、好父親、好兒子。2008年初,黃山風景區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冰雪災害,李培生與同事們積極參與到迎客松保衛戰中,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天也是李培生與妻子結婚的日子。“沒有新郎”的喜宴、“一個人的婚禮”,這是李培生對妻子最大的虧欠。
今年,李培生已經49歲了,但只要身體允許,他會一直干下去。“憑著自己的雙手勞動掙錢,任何時候都光榮。”李培生說,收到總書記的回信之后,他得到了一些榮譽,但更多的是鞭策,“我還會一如既往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寧臟一人、不污一處,維持黃山的潔凈與美麗。”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