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48年前,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的云村,上海紅光廠的打靶場,常槍聲不斷,這兒不僅生產子彈,還生產火箭筒的電子元件。上千名上海職工與本地人的聲音交雜,生機勃勃,從山谷廠區到屯溪城區的路上,車來車往,青春洋溢。1月25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再次來到紅光廠時,看到這里曾經閑置破敗的樓房正在整修,歷史信息正在恢復,廠區文旅產業在實施中。
屯溪紅光廠是上海市在皖南的眾多小三線企業之一,1966年建立,開始叫紅光材料廠,是上海市化學工業局一化工研究所生產化學試劑的。當時,廠區所在的云村是空蕩蕩的山谷與平地,一批批上海人來了后,艱苦創業,從茅草棚到石頭房,從旱廁到衛生廁所,從飲水吃飯難到豐衣足食。同時,大批上海人的到來,也帶動了屯溪經濟的發展。
紅光廠,一度是國營9391廠,9391就是它的軍工代碼。目前,這一歷史元素已經恢復。
1974年8月11日,鑒于后方基地沒有生產子彈的點,國家有關部門對紅光材料廠請求轉產的申請作出批復,決定將該廠改為年產1000萬發子彈廠(國營9391廠),后經研發也可生產40火箭彈配套產品壓電晶體。
這是廠區的大門,門上還有個綠皮老郵筒(皖徽州104信箱),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情感記憶,郵筒暫時取下保存,后期將原樣恢復。
廠區宣傳櫥窗里,展示了紅光廠的幾十年歷史沿革。在櫥窗里,記者看到,1980年開始,因軍工生產急劇下降和國家計劃調整,紅光廠停止生產子彈等軍工品生產。之后經批準改為生產民用品——自行車鏈條。那時候,有輛自行車就是家庭紅火的象征,紅光廠的工人,大多有自行車,工人組隊出行,成為廠區和屯溪街的風景線。
上海人當年在這個山坳里建房時,使用了大量石料建造了大量的石頭屋,屋子有的很小,如傳達室等,也有的幾層樓高,巍峨氣派。同時,也有一些磚墻房。上海人的精細、認真、學問,在造房時得到充分體現,廠區布局精巧,建筑極具特色。這些建房石材哪里來的,值得研究。
這個當年的鐵門上,還有備戰備荒的鐵塑字。
這就是當年的靶場,現在是茶園,幾幢特色石頭屋子,可以感受當年的風采。
近年來,黃山市政府將紅光廠的廠區予以保護,對特色石質建筑基本都作為歷史建筑掛牌,按照創意文旅、傳承歷史、功能多元等定位,決定把這兒打造成黃山市的又一個有歷史、有氣質、高顏值的旅游文化打卡點。
1月24日,黃山市城投集團消息稱,近日,隨著紅光創意云谷大門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紅光廠工業歷史遺存入門處的環境治理工作已接近尾聲。隨著項目評審會的召開,紅光創意云谷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得到高效快速推進;目前,項目招商初步方案也已基本定稿,將探尋紅光創意云谷合作創新模式。
基于紅光廠獨特的歷史肌理與特色人文風貌,項目開發以保護為主,循序漸進地進行維護性修繕,通過深入挖掘相關歷史信息獲得創意靈感營造氛圍,采用“內外兼修”的方式進行空間打造。項目組成立前期即進行了廠區雜草清除、垃圾清運、違建拆除及部分桿線遷移等環境風貌整治工作;將原廠區布告欄出新處理,展示廠史脈絡,講述紅光故事;將紅光廠外閑置空間打造為停車場,采用年代感墻繪創意修復破損墻面;挖掘紅光廠建設初期的軍工代碼9391、老廠工會設計的紅光字樣及廠徽用于大門周邊空間裝飾。下一步將整合鏈接優質資源,激發創意創新創造力量,賡續紅光三線故事,譜寫云谷創意新篇,向紅光廠工業遺址注入新的業態與活力。
紅光廠處在屯溪環境生態最好的“綠核”之中,地勢開闊,交通便利,小三線人文歷史信息極其豐富,在黃山與上海的“山海之約”大背景下,這兒的文旅業態開發需要格外用心。
對紅光廠的業態打造,很多市民和專家也很關注,認為紅光廠的歷史遺存可以適當做加法,但是絕不能做減法,現有歷史建筑要應保盡保,對小三線廠長達20年的歷史時光,要盡可能搜集當時的歷史資料予以還原恢復,對廠區功能區及各個建筑要按當年風貌格局恢復,當年的食堂、澡堂、廁所、會議室、影劇院、行政區、小賣部、各廠房功能、靶場建筑功能與走線等,可以做銘牌恢復等還原歷史信息,并有一定歷史信息資料與實物恢復,這兒要充滿真實的當年時代氣息。
同時,紅光廠的恢復與開發,不僅是讓當年小三線人找到記憶與情懷,還要有新時期的文旅功能,讓年輕人等不同群體都喜歡,所以,對廠區要有些功能劃分,不同廠房(根據大小、歷史)做不同功能使用,引入不同業態,如影劇院、咖啡館、廠史展覽館、酒吧、影視藝術文創等創作孵化、電競場、書吧、民宿、餐館、小買部等不同業態,滿足旅游人與創業者的不同需求,不僅好玩,還可以研學體驗等。打造這些業態的前提,是不改變建筑格局,因才而用,甚至可以有文創類生產加工車間等。
除了生產區、文旅區,還有些破敗建筑很難恢復,不妨做為遺存、遺址展示,在確保安全前提下簡易修繕后原貌保護與呈現,但不要輕易拆除,拆了就沒了。如靶場現有大量茶園,可以保留作為屯綠生態茶園,并通過元素增加讓游客知道這兒當年是靶場,恢復一定的靶場功能場景。對廠區及周邊山場、茶園等,可以結合生態人文與歷史,豐富其景觀內涵與休閑等功能。
今后,在紅光廠,游客和市民將能感受到小三線歷史記憶、探索歷史風云變化、好看好玩好吃且參觀后有身心收獲的地方,是游客和市民都想來走走、玩玩、住住的打卡點,是有詩意有歷史有文化生態的棲息地。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永泉攝影報道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