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獨秀懷寧,精彩蝶變。縣城遷址20 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懷寧縣搶抓機遇,奮發有為,奏響了高質量發展的最強音: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發展活力愈發強勁,民生福祉持續改善……
新型城市悄然崛起。
宜居宜業魅力城
2002 年1 月18 日,懷寧縣城由石牌正式遷址高河,懷寧的歷史由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經過20 年的建設與發展,如今的懷寧縣城,是一座品質之城,一座活力之城,一座幸福之城。
截至2021 年底,懷寧新縣城建成區面積由20 年前的不足2 平方公里擴大到26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當初的不到1萬人增長到超17 萬人。懷寧先后獲得“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全國平安縣”“全國金融生態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安徽省文明縣”“安徽省質量強縣”“安徽省投資環境十佳縣”“安徽省首批宜居縣城試點”等諸多殊榮。
近年來,懷寧充分發揮新縣城的交通、區位、產業、資源等優勢,搶抓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戰略疊加機遇,圍繞建設“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區,長三角知名的新材料及加工、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皖西南交通中心,安慶城市副中心”發展定位和“挺進全省二十強、實現發展新跨越”總體目標,深入實施創新驅動、項目牽動發展戰略,深度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四化同步”,探索出一條推進縣域經濟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懷寧路徑”。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連跨100 億、200 億、300 億三個百億元臺階。
懷寧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守牢發展與安全兩條底線,厚植發展優勢,增進民生福祉,交通樞紐、產業新城、宜居城市、藍莓之鄉為這座城市賦予了新的內涵。昔日在一片黃土地上崛起的新城,如今已成為通江達海、連貫東西、宜居宜業的魅力之城。靚的路、美的城、笑的臉、火的戲、甜的味,構成今日懷寧之最美風景。
大道如虹踏歌行
合安九高鐵建成通車。
道路通暢,百業興旺。隨著交通條件的日新月異,懷寧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如今,便捷的立體化交通網絡正成為推動懷寧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對外交通環境的大改善,使懷寧的集聚和輻射功能更加強勁,資金流、人才流、技術流、信息流如“汩汩活水”不斷涌來:國能集團安徽公司投資110 億元的電力及新能源合作項目、國電聯合動力投資50 億元的新能源產業基地項目、安徽菜大師投資30 億元的皖西南綠色農業軍民融合食品產業園項目、安慶一欣電池投資20 億元的年產2.5 億套的簡極柱生產及研究院項目、安徽鑫華通投資20 億元的智能通信產業生產基地項目落戶懷寧開發區……
懷寧經開區逐漸形成裝備制造、非金屬新材料及電子信息三大主導產業。截至目前,園區入駐企業500 余家,其中規上企業148 家,2021 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84.03 億元。懷寧縣先后獲得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全國金融生態縣、全國綠化模范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省文明城市、省衛生城市、省園林縣城、省森林城市等諸多榮譽稱號。
美麗鄉村如詩如畫。
城市更美更宜居
今年75 歲的曹顯貴老人家住懷寧縣城,他對現在的生活感到很愜意,因為走出家門不到10 分鐘就可以到獨秀公園。現在,每天逛公園成了曹顯貴老人的“必修課”。出門見綠,讓17萬多居民感受著生活的愜意和美好。
移步皆是景,舉目滿眼新。20 年間,懷寧縣城市建設的大手筆、大氣魄、大動作,一次又一次刷新人們的記憶,如今,一個宜居、宜游、宜商、宜業的美麗幸福家園正以迷人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或開懷大笑,或眉開眼笑,或低頭含笑,或面帶微笑……在懷寧縣平山鎮大洼社區司山組文化中心的“村民笑臉墻”上,由142 張村民笑臉組成的照片構成一道靚麗的風景。一張張鮮活生動的面孔,曬著幸福感,傳遞正能量,令人倍感溫暖。
在懷寧縣城鄉,一筆筆“真金白銀”,一項項“民生套餐”,一件件惠民實事,把民生大網越織越密,悄然改變著城鄉居民的生活品質。
縣城遷址20 年來,特別是近10 年來,懷寧縣以初心勾勒,以匠心繪就,從人民群眾最直接、最關注的利益和現實問題入手,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緊緊圍繞就業促進、老年助餐服務、安心托幼、快樂健身、便民停車、放心家政、文明菜市、老有所學等暖心工程,以實干與擔當繪就民生幸福長卷,讓老百姓盡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懷寧縣不斷做大財政“蛋糕”,推動財政支出向民生傾斜,“十三五”以來,全縣民生工程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00 億元,重點實施社會保障、教育文體、醫療衛生、公共安全、城鄉建設、交通水利、生態環境等30 多項民生工程。民生工程由點及面,由淺入深,穩步推進,不斷惠及千家萬戶。
黃梅故里綻光彩
懷寧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的發源地,四度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黃梅戲)之鄉”。懷寧積極發揮地方特色優勢,將黃梅戲納入文化強縣建設和文化惠民活動重要內容,通過戲曲特色小鎮建設、黃梅戲進校園、政府購買服務送戲下鄉、扶持黃梅戲民間班社等方式,使黃梅戲文化日益得到光大,特別是今年元月以來,有著66 年歷史的縣黃梅戲劇團,將黃梅戲演出舞臺搬到了網絡直播間,吸引觀眾、留住觀眾,進而擴大觀眾群,幾個月便收獲了上百萬粉絲、數百萬點贊。
石牌鎮素有“戲曲之鄉”之稱,是全國戲曲文化特色小鎮,這里不僅是黃梅戲與徽劇的發源地,還是京劇的發祥地,歷史上有“梨園佳子弟,無石不成班”之說。懷寧縣借助推動成立“戲迷聯盟”,建立石牌“特色戲曲文化”國家級發展平臺。積極謀劃以戲曲文化為靈魂的現代產業體系,以特色旅游為品牌的全域旅游體系,力爭把石牌戲曲文化特色小鎮打造成皖南國際旅游文化示范區。重塑千年古鎮水鄉靈韻,以“戲曲巨構”“虛實相生”的規劃設計理念,構建石牌戲曲文化體驗空間,形成處處有戲、步步精彩的戲曲場域,借助石牌老街深厚的人文歷史,通過激發老街新活力,重塑歷史街區的古香古色,打造全新的旅游特色品牌。
懷寧縣還廣泛開展黃梅戲進校園活動,全縣中小學生幾乎人人會唱黃梅戲;懷寧連續多年將送戲下鄉納入文化民生工程,堅持不懈“唱起來”“走下去”“走出去”,讓城鄉百姓在家門口就能過足戲癮。
藍莓香飄致富路
懷寧藍莓享譽全國。
走進懷寧,一幅幅美不勝收的生態畫卷讓人驚嘆。近年來,懷寧縣在綠色發展大道上步履鏗鏘,交出了一份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共進的精彩答卷。
種植藍莓、加工藍莓、舉辦藍莓節、把藍莓基地打造成景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昔日的“小藍莓”如今已成為全國知名的藍莓之鄉。截至目前,全縣藍莓產業種植面積7 萬畝,培育了187 家藍莓產業化企業、5 家深加工企業,成為長三角最大的藍莓種植區、深加工交易集散研發中心、重要的藍莓元素休閑旅游區和鄉村振興示范區,一二三產年產值達45 億元的大產業,初步形成了良種繁育、規模種植、游客采摘、預冷保鮮、食品加工等較為完整的藍莓產業。“懷寧藍莓”獲地理標志產品生產基地稱號,并成功躋身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2022 年鮮果總產量可達到1.4 萬噸,一產收入突破9 億元。深加工的藍莓酒、藍莓干、藍莓飲料等產品還銷往海內外。
結合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如今,懷寧縣實現了生態保護和農民增收“雙贏”,讓村民在新業態下享受幸福生活。
劉偉 吳良倫 檀志揚 張文濤 何世奇 查顯峰 大皖新聞記者 蔣六喬 圖片均由王寶廷/攝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