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記者從“安慶這十年”第十場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獲悉,這十年,安慶市應急管理機制體制日臻完善,織密了全市1624個市、縣、鄉、村四級安全監管網格體系。
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全面關閉煤礦和煙花爆竹生產等高危行業企業,15家危化生產企業完成“退城進園”,非煤礦山企業從307家減至32家,煙花爆竹零售戶從5萬家降至6200家。在全國地級市率先完成《安慶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地方立法,制定新建化工項目準入條件和危險化學品“禁限控”目錄,助力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重點企業安全設施升級改造,全市52家重點監管的危險化學品企業生產儲存裝置和設施全部實現自動化控制,96個重大危險源均建立智能監控系統。
重大安全風險有效化解。完成安慶石化“8828”油氣管線遷建,消除城市重大安全風險;全市73處鐵路道口實現“平改立”改造,5105公里臨水臨涯路段增設安全設施,“數字應急”、“城市生命線工程”、危險化學品停車場等一大批城市安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工建設,城市安全穩定向好;安慶高新區、安慶石化化工園區不斷加大安全投入、優化產業布局,持續提高化工園區安全風險等級;著力推進重點企業安全風險“查找、研判、預警、防范、處置、責任”六項機制建設,全面落實“機械化換人”“智能化減人”要求,全市重點企業本質安全大幅提升。
重點領域隱患整治成效明顯。扎實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部署開展危化品、礦山等20個重點領域的專項整治,著力解決安全生產突出問題。共排查隱患13.1萬個,其中重大隱患153個,市級掛牌整改87個,建立問題隱患和整治措施“兩個清單”,實行閉環整治,確保“動態清零”。各行業部門先后出臺制度措施266項,推動建立“從根本上消除事故隱患”的長效工作機制。
防災減災救災取得嶄新成效
通過優化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2021年全市自然災害受災人口、農作物受災面積、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與2012年相比,分別下降86.2%、77.2%、98.4%、45.3%。
健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體系。加強組織領導,調整市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組成,組建全市2400余名市、縣、鄉、村四級災害信息員。組織開展第一次全市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采集數據信息26400余條,摸清全市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查明重點地區抗災能力。
高效應對汛情旱情。樹立“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災”思想,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為指揮長的防汛抗旱指揮部,出臺“抗救保”12條措施,建立“市包縣、縣包鄉、鄉包村、村包組、黨員包群眾”的五級包保責任體系。對全市222公里長江干堤、646座水庫、575個山洪災害防御村和545處地質災害點落實專人包保。成功應對2019年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和2020年歷史特大洪水。今年出梅以來,無有效降雨天數、高溫日數、長江同期水位均達歷史極值,旱情形勢異常嚴峻,市防指部署早、措施實,動員組織全市上下全力以赴保群眾飲水安全和秋收秋種取得階段性成效。
筑牢森林防滅火防線。建立健全森林防滅火指揮機制,制定并嚴格執行違規用火“三個一律”問責規定,出臺“防打保”森林防滅火12條措施。建立“市包縣、縣包鄉、鄉包村、村包人、人包山”的網格化責任體系,全市共設置1840個森林防火檢查站,6934名林長、8367名護林員實時巡護森林安全。森林火災起數從2014年最高50起下降到2021年0起。
應急管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全面推進“數字應急”系統建設,完善指揮調度、監測預警、搶險救災“三大系統”科技支撐,構建自然災害綜合監測預警“一張圖”,打造安全生產風險監測預警系統和“互聯網+執法”等系統,逐步形成“上下一體、橫向互聯”的“扁平化”應急指揮智能體系。
預案體系更加完善。印發《安慶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修編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等33個市級專項應急預案,形成了“1+33”全市應急預案管理體系。相關部門、各企業均制定或完善了突發事故現場處置方案,并定期開展應急演練和評估。
應急力量得到加強。按照“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要求,建成了258人的國家級危化品應急救援基地,組建了1240余支各級各行業領域應急救援隊伍;國家森林消防局機動支隊和安能公司各100人常駐安慶。
應急保障更加有力。配備了無人機、衛星電話、便攜式通訊指揮箱等設備,保障極端情況下災害事故現場與后方指揮中心互聯互通。積極推進皖西南應急保供物資儲備中心和迎江區應急儲備基地建設。沖鋒舟、橡皮艇、救生衣、救災帳篷、棉被等重點保障物資備足備用,物資儲備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作為化工安全監管的主管部門,安慶市應急管理局如何應對化工安全可能存在的風險?
安慶市一直將危化安全擺在重中之重位置,立足于規劃、建設、生產、經營、儲存、使用、運輸、危廢處置、應急救援等全鏈條、全過程監管和管控。
實施危險化學品三年專項整治,通過現場推進會、專項攻堅、專家指導服務等措施,強力推動化工企業安全風險管控能力提升。
強化重大危險源和高危工藝風險管控,落實重大危險源安全包保責任制,完成我市現有涉及硝化、氯化、氟化高危工藝的6家企業精細化工裝置有關產品生產工藝全流程的反應安全風險評估和設計復核工作。
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和安全生產規劃五規合一,同步規劃,并聯審批,從空間布局、產業發展、項目落戶、招商引資等方面統籌把關,加強源頭管控。
大皖新聞記者 蔣六喬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