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第一区,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在线中文字幕视频观看,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碼頭搬運工黃學軍的“非遺”人生

大皖新聞訊  8月23日,晨風從淮河上吹過,帶著絲絲涼意。淮河岸邊的壽縣正陽關老街上,幾家做早點生意的店鋪已開門迎客。住在古鎮上的黃學軍也早早起來,在自家小院里撂石鎖鍛煉身體。今年55歲的黃學軍是古鎮上的名人,他是國家級非遺項目正陽關肘閣、抬閣省級傳承人,他和正陽關碼頭搬運工人們表演的肘閣、抬閣讓人們十分喜愛。

壽縣群眾在表演“非遺”抬閣。

48架肘閣進城表演到晚上

正陽關是一座具有1700 多年歷史的文明古鎮,別名“淮南古鎮”,是中華八大關之一,位于壽縣城西南約30 公里的淮、淠、潁三水匯流處,素有“七十二水歸正陽”之稱。正陽關曾經是淮上重鎮,素有“小上海”之稱,這里水路十分發達,正陽關碼頭也養育了很多像黃學軍父輩這樣的碼頭搬運工人。

“搬運工人每天都要往船上船下搬運貨物,每個人身體都很壯實。”黃學軍說,過去有不少搬運工人學習表演肘閣、抬閣。

正陽關肘閣、抬閣是古老的沿淮河文化積淀產物,被譽為“沿淮民間藝術二絕”,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傳在金代,每遇天旱,人們便求神祈雨,為了表示虔誠,村民們就將一對少男少女裝扮成侍神童子,連同神像一起抬著游行,人們稱之為抬閣。后來,人們將侍神童子改為神話人物,并把他們頂在肩上。清咸豐以后,逐漸形成獨特而完整的肘閣藝術,每組節目由一個成年人把鐵架捆綁在腰背上,再以鐵桿連接著另一個鐵架,小演員扮著各種戲劇人物,被頂托在鐵架上。地面上的人按照一定的舞步,邊扭邊走,鐵架上小孩也配合著邊擺邊搖,這種表演有“空中芭蕾”“無言戲曲”美稱。

“抬閣、肘閣共同點都是通過不同數量的小演員在上面表演,并配以鑼鼓、嗩吶和笙簫笛管伴奏。不同點是肘閣為一人頂,抬閣是二人或多人抬。”黃學軍說,聽老人們回憶,1956年的一次進壽縣城里表演,正陽關共去了48架肘閣,從白天一直表演到晚上,場面非常壯觀。

留下的披風至今一直珍藏

“表演肘閣要有好身體,過去正陽關有4 個碼頭,表演肘閣的演員全是碼頭搬運工人。”

黃學軍家中至今還保存著一塊顏色已變成暗紅色的披風,這是他父親呂登榮(黃德昌)當年表演肘閣時披在身上的。披風是蘇繡作品,上面繡有龍鳳、花草,過去是大紅色,因為是父親留下來的,比他的年齡都大,他至今一直珍藏著。

黃學軍4 歲開始參加肘閣表演,當時腰、大腿和膝蓋三處固定在鐵架子上,旁邊的輔助人員讓他抱著類似叉子的工具將他叉起來,父親在鐵架子的下方頂著他。“我整個人被頂在半空中時,心里也不由一驚,大人在下面說‘不怕不怕’,給我打氣。”黃學軍說,有些小演員被頂到半空中后,因害怕大哭大叫就不再選用了,因為這樣的孩子無法在上面進行表演。

頂在空中的孩子年齡也不能太大,年齡大后就不適合被頂在空中表演。黃學軍自幼看慣了肘閣表演,第一次被頂上半空中先是心里一驚,隨后就適應了空中表演,一直跟著父親表演肘閣到6、7歲。之后,他進入學校讀書。

黃學軍初中畢業后到碼頭做了搬運工人,那年他才16 歲。隨著身體一天天變壯實,他開始和大人們一樣搬運貨物,有了一身的力氣,每次看到父親和大伙在工作之余排練肘閣,忍不住也想跟著學。

“在下面頂的人是個技術活,表演中‘提腳輕似風,落腳穩如鐘’‘前進一步九寸二,后退一步八寸八,兩目平視觀六路,耳聽八方心不驚’,表演者身著彩衣,在樂隊的伴奏下緩緩而行,常演的節目有‘群仙赴羊石’‘觀音賜福’‘荷花仙子’‘朝天一炷香’‘梁祝’等。”20 歲那年,黃學軍看到身體不如自己的人都能表演,就找父親商量,開始真正學習肘閣表演。他清楚記得,第一次頂孩子,還未將孩子頂起來,自己就緊張得冒汗,但接下來他學肘閣表演非常認真,直到獨當一面。

然而,隨著公路運輸發達,水路運輸開始沒落,正陽關碼頭不見了昔日紅火。在此后的日子里,黃學軍雖然經受了文化衰落、企業改制、下崗謀生等種種環境變化和人生變故的沖擊,但他對正陽關肘閣、抬閣這一民間藝術的熱愛始終未變,甚至到了癡迷的程度。

正陽關肘閣抬閣蜚聲海內外

“夏天天太熱,不適合排練,秋天涼快些,我們會選雙休日排練,正陽關過去很多表演肘閣的人都出去務工了,目前只有30 多人還在玩肘閣,都是老搬運站的工人,年齡最大的快70 歲了。”黃學軍說,妻子袁士云很支持他玩肘閣,也經常到現場去觀看,他保存在家里的火連子等老舊道具,袁士云也從沒有嫌棄過。黃學軍邊說邊從屋里拿出一個已生銹的火連子,火連子中間是細竹竿,兩頭是用細鐵絲編織成的球形,可以從中間打開放點燃的木炭,夜晚表演時,舞動起火連子,可以看到星火閃爍。

自從接過文化傳承的衣缽后,黃學軍深感自身責任的重大。他在滿足養家糊口的基本生活所需之余,幾乎把全部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正陽關肘閣、抬閣的研究、傳承和保護上。他不滿足于自身已有的功底和技能,一逮到機會就向老一輩和師傅們請教肘閣、抬閣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表演技巧、演出經驗等問題,讓自己對肘閣、抬閣的研究更深入、認知更豐富、演技更精進。

傳承保護正陽關肘閣、抬閣這一優秀民間藝術,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老一輩藝人的殷殷囑托,更是黃學軍的孜孜追求。他利用各種場合、一切機會,向有意愿、有基礎的徒弟們傳授正陽關肘閣、抬閣的表演技藝、演出技巧、舞臺經驗,讓正陽關肘閣、抬閣這一國家級非遺項目后繼有人,永續發展。目前,黃學軍已選拔培養劉宏德、邵建軍等5 名傳承人,其中有2 名傳承人已成為肘閣、抬閣表演的骨干演員。2019 年5 月,黃學軍也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肘閣、抬閣代表性傳承人。

癡心付出就有豐厚的回報,近年來,黃學軍率領徒弟們南下北上,先后參加了1998 年和2001 年安徽省第四、第五屆花鼓燈會,分獲團體優秀組織獎和表演獎;2003 年至2005 年分別參加了在合肥市徽園、三國遺址公園、會展中心等地舉辦的大型文化活動;2008 年參加了在廣州市舉辦的第七屆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節(抬閣展演與評選)活動,榮獲“山花獎”入圍金獎;參加市縣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更是持續不斷,正陽關肘閣、抬閣已走出安徽,蜚聲海內外。

大皖新聞記者 張安浩 攝影報道

編輯 彭玲

—— 本文由大皖新聞原創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相關閱讀

非遺展示在壽縣古城綻放光彩(組圖)

6月11日,淮南市在壽縣古城舉辦了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請輸入驗證碼

返回頂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松溪县| 石嘴山市| 盐池县| 合水县| 昌吉市| 武鸣县| 新绛县| 宜州市| 江北区| 玛多县| 台北市| 丰镇市| 浪卡子县| 吴堡县| 苍梧县| 虞城县| 曲松县| 蚌埠市| 巧家县| 双牌县| 新巴尔虎左旗| 轮台县| 成都市| 尼勒克县| 库伦旗| 明光市| 平江县| 东兴市| 肇庆市| 金山区| 唐海县| 额尔古纳市| 新密市| 山东| 威宁| 兴城市| 特克斯县| 固镇县| 崇仁县| 尉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