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農業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離不開科技的支撐。作為一名農業科技特派員,十年來,喬玉強扎根農村,在皖北大地上努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把論文寫在田野上,把成果轉化在基地上,讓更多農民增添了增收致富的喜悅。作為民盟安徽省委委員、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作物栽培研究室主任,今年50 歲的喬玉強未來將繼續發揚農科院“楊柳精神”,為農業農村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更大貢獻。
喬玉強(左二)在皖北大地努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資料圖)
十年磨一劍 讓合作社成種糧大戶
2000 年以來,省農科院與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了緊密合作關系。2012 年,省農科院作物所喬玉強團隊協助淙祥合作社,申報獲批第一批安徽省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從此以后,喬玉強便與淙祥合作社結下了不解之緣。
十年來,喬玉強帶領團隊扎根生產一線,為淙祥合作社提供及時充分的科技支撐。他們優化糧食生產基地布局,將基地劃分為試驗區、示范區和生產區,為合作社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他們開展優良品種篩選,先后引進省內外小麥品種100 余個,篩選并不斷更新適宜當地土壤、氣象因子等條件的高產穩產品種,保障合作社始終使用優良品種。他們推廣先進實用新技術,從試驗到示范,從室內培訓到現場觀摩,推廣藥劑拌種、播量控制、赤霉病防控、肥水高效利用、智能機械、秸稈還田、小麥玉米連作周年高效生產等一系列技術,始終保持合作社種植技術的先進性。
喬玉強(右)指導村民種植。(資料圖)
辛勤的汗水澆灌出大地的芬芳。2015 年,合作社5 畝高產示范區小麥、玉米畝產分別達到717.66 公斤、958.80 公斤,創造了周年畝產1676.46 公斤的高產典型。2022 年,種植的“皖墾麥22”大面積畝產超過800公斤,淙祥合作社糧食生產收益較鄰近一般農戶高了30%以上。
如今,淙祥合作社基地面積達1230 畝、托管土地2000 畝,溝渠路橋井等田間基礎設施齊備,良種覆蓋率100%、農機作業率100%、科技貢獻率達到75%以上,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當好“架橋人” 贏得老百姓好口碑
淙祥合作社的成功,離不開科技的力量。在喬玉強看來,農業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而農業科技真正落地轉化為生產力,就必須打通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在農業科技和農民之間架起一道“橋梁”,“科技特派員就是‘架橋人’。”十年來,喬玉強團隊協助合作社成功申報各類農科項目10 余項,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既提高了合作社種植水平,也推動了科研成果的轉化。
“農業科研不同于常規科研工作,必須走出實驗室,深入田間地頭?!睘榱俗畲笙薅劝l揮科技引領作用,喬玉強和團隊在太和、濉溪、蒙城、渦陽、潁上、舒城等糧食主產縣(區)設立固定試驗示范基地9 個,創新優化糧食生產技術推廣模式,在基地設置新技術試驗區、新裝備展示區、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示范區。
十年來,喬玉強先后主持或參加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部省級科研項目20 多項,發表學術論文30 多篇,參編著作2 部;獲得2010 年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推廣合作獎、2015 年和2019 年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6 年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二等獎。
同時,精準的科技幫扶,也贏得了農民的好口碑。
“過去小麥畝產正常情況下只有三四百公斤,如果遇上惡劣天氣或者病蟲害,產量就難以保證。在省農科院專家技術指導下,農場多次刷新我省小麥高產紀錄?!碑數剞r場主張林森說。
“過去的種植方式既費時又費力,產量還上不去,老喬他們帶來的新型播種機、專用肥料及施肥技術,改變了我們傳統的種植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薄拔覀兌己苄湃嗡拖袷寝r田里的醫生,無論出現多難的問題,總能對癥下藥?!碑數剞r民紛紛為喬玉強點贊。
團隊緊密合作 繼承發揚“楊柳精神”
2018 年,喬玉強本人因為幫扶工作表現突出,被授予“阜陽市優秀科技特派員”榮譽稱號。但在喬玉強看來,每一個成功的科技成果轉化背后,都有一個默契協作、互通互融的團隊?!斑@些年我們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團隊合作與互相支持?!眴逃駨娬f,很多年前,團隊前輩們就開始持續不斷地在濉溪楊柳實驗站駐點開展科研和技術指導工作,一干就是40 多年。“團隊秉持的‘艱苦奮斗、團結協作、持之以恒、開拓創新’的楊柳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每當我遇到困難,想一想汪芝壽前輩等老一代楊柳人,就覺得眼前的困難根本不算什么?!?/p>
喬玉強繼承和發揚的“楊柳精神”,也讓整個團隊更加團結、奮進。
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曹承富與喬玉強已經“并肩作戰”十多年。“喬玉強的工作要面對千家萬戶去推廣技術,很不容易。你想,新品種、新技術如果老百姓沒有見到,光是口頭上的培訓根本不行,所以為了推廣成果,他做了大量示范引領工作。”曹承富說,這些年團隊取得很多科技成果,其中大量的示范推廣都是喬玉強完成的,“我們取得的成果跟他是密不可分的,他的工作成效很明顯,完美體現了我們團隊的楊柳精神?!?/p>
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副所長杜世州說,為了促進農業發展,喬玉強十年來扎根基層,任勞任怨,做了大量技術研發和示范推廣,為大家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八m然是博士,但是非常親切。我們平時都稱他為‘老喬’,當地的老百姓也都稱他‘老喬’,非常喜歡他,信任他?!?/p>
扎根基層 為糧食安全貢獻更大力量
雖說自己的工作得到大家贊美,十年辛苦付出也看到了成效,但喬玉強依然在暢想著農業農村更加美好的未來。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農民有著天然深厚的感情。用一技之長讓農民增收致富,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笔陙恚瑔逃駨娨贿吷钊牖?,向農民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指導農民施肥耕種,一邊下到田里做試驗和示范。
讀了習近平總書記給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創始人徐淙祥的回信后,喬玉強感到更加振奮,“總書記對農民及糧食生產的關心,不僅給農民更大信心,也給我們這些農業科技工作者很大的鼓舞?!眴逃駨娬f,今后,他將繼續和團隊一起,致力農業科技研究,深入一線,不僅要將論文寫在田野上,還要將論文中的農業科技成果結滿在田野上,讓農民有更多的收獲,為糧食安全貢獻更大力量。
喬玉強說,自從來到農科院,“敬農、愛農、惟實、惟新”這八字院訓,便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給他精神上的滋養?!拔覍⒁蝗缂韧⒛_踏實地地為農民辦實事,幫助農民多種糧,種好糧,肩負起新時代科技特派員的使命?!?/p>
尹航 徐菲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項磊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