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到合肥49分鐘、上海到嘉興27分鐘、杭州到黃山1小時33分鐘……長三角人的生活圈正隨著路網的密布和提速不斷縮小,但長三角人的夢,卻隨著生活圈的縮小而越做越大。交通的互聯互通、產業的聯動發展、資源的跨域共享,讓長三角的人們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多的場景和可能,也讓他們對未來的一體化發展有了更多的期待。近日,新安晚報聯合新民晚報、揚子晚報、錢江晚報等長三角省級晚報開展聯動采訪,走近一位位雙城工作生活的長三角人,感受一體化帶來的新變化。
醫療共享
老百姓在家門口看名醫
人物:顧國勝 地點:江蘇南京-安徽合肥
“合肥到南京非常方便,高鐵不到開車2個多小時,我每個月都會去一兩次。”去年11月,顧國勝教授團隊正式入職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填補了安徽在腸瘺、腹腔感染治療領域的空白。顧國勝教授師從我國腸外瘺治療創始人黎介壽院士,此前已在東部戰區總醫院工作了20余年。
從ICU到普通病房,除了手術時間,顧國勝堅持每天早晚兩次帶教查房,把多年的診療和管理經驗應用于臨床。到安徽發展的原因,一是安徽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二是他也希望發揮專業特長,讓安徽的患者在省內就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醫院對科室發展支持力度很大,普通病房床位從開始的15張擴展到38張,ICU從6張擴展到22張,極大解決了安徽腸瘺、腹腔感染患者看病難的問題,同時也減輕了患者的就醫負擔。”顧國勝說。
在精心治療患者的同時,顧國勝重視培養人才梯隊,在新的崗位上傳承黎院士的精神,將多年的從醫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醫生。如今,從各地慕名而來的患者越來越多,他的工作也變得更加忙碌。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推進,顧國勝希望能有更多高水平的專家到安徽,進一步提升安徽的醫療水平,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民生服務
公積金異地繳存便利
人物:鄭凱 地點:上海-浙江衢州
就職于上海互聯網IT三角公積金異地貸款繳存使用的受益者。鄭凱是浙江衢州人,從2018年開始因工作需要,春夏兩季在上海,秋冬兩季回衢州,工作時每隔半個月就要往返一次兩地。
去年,鄭凱有了在老家衢州按揭貸款買房的打算,但他公積金繳存在上海,最初以為辦理跨省市的住房公積金異地貸款繳存的流程會很復雜,但事實并非如此。2020年8月皖三省一市住建部門在上海共同簽署《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首批一體化實事項目就包含了長三角公積金異地貸款繳存使用證明項目。
這給“鄭凱們”帶來了諸多便利。衢州公積金中心的工作人員告知,如今長三角住房公積金一體化已經開通,無需往返準備資料,通過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平臺即可辦理相關業務。于是,鄭凱只帶了手機和身份證等基本資料,只花了半個小時便在行政服務中心完成了業務辦理。現在很多資料都可線上辦理,都挺方便的。”
對于長三角一體化未來的發展,鄭凱擔憂疫情的反復,給需要兩地往返的人帶來不確定性,但他依舊對未來抱有樂觀態度。“希望疫情趕快過去,讓需要兩地奔波工作的人,可以充分享受長三角一體化帶來的便利。”
衢州偏辣,上海偏甜,上海和浙江衢州的飲食習慣大不相同,但對兩個城市,鄭凱懷抱著同樣的熱愛。
區域互補
為科創企業鑄就夢圓之路
人物:吳茂乾 地點:安徽合肥-上海
盛夏時節,安徽合肥高新區,合肥博焱視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茂乾正接待來自上海的合作伙伴。前不久,他還率領團隊赴張江高科技園區、G60廊考察對接,加速在上海的布局。公司核心團隊從合肥起家,尖端技術發軔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進程中,他們的芯片產業也在這片熱土上落地生花。
2021年,有感于中國在芯片領域受制于人,吳茂乾結合自身計算機學科的專業基礎和多年來的創業經歷,主動轉型,聯合創立博焱視芯。他和團隊開發的博焱視芯神經元同構片技術,在業界率先實現超高速視覺智能處理的性能指標。
芯片產業不能“單打獨斗”,長三角發達的工業基礎,為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支撐,也為科創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機遇。的市場,成了吳茂乾和團隊的必由之路。
“客戶在哪里,我們的應用研發中心就跟到哪。”吳茂乾深知,產業化發展需要循序漸進,技術突破后,就期待服務更多群體。一年多來,他們的客戶不僅遍布長三角多個地方,也逐漸輻射全國。在互相牽引的過程中,實現一場場“雙向奔赴”。
區域間的優勢互補,為科創企業鑄就夢圓之路。在市場開拓期間,吳茂乾感受到安徽政府的實干精神,特別是對科創企業的早期扶持。在加速融合的過程中,他也體會到滬蘇浙市場主體的活力、創新與規范。
目前,博焱視芯的核心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色選、礦選、軍工精準制導、智慧交通、新能源電池生產檢測、工業4.0、汽車自動駕駛等領域,在芯片產業不斷打出發展聲勢。“我們生逢偉大時代,將專注于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迎難而上,早日實現‘為中國制造2025裝上一顆中國芯’的報國夢想。”吳茂乾說。
跨域養老
銀發族安享愜意晚年
人物:陳偉莉 地點:上海-浙江嘉興
“那天,樓上漏水,我用臉盆接了好幾盆,后來水沿著墻壁往下流,一面墻濕透了,我一個人在家,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2016年,陳偉莉第一次真切地感到了無助,于是,73歲的她搬到了位于浙江嘉興的逸和源湘家蕩頤養中心,迄今已近6年。
陳偉莉是上海人,不過十多歲便離開了上海,在內蒙古生活了40多年,退休后的她和老伴一起,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故鄉,定居寶山。延安中路,親眼看著中蘇友好大廈(上海展覽中心)的那顆星星升上去。別人一眼就能看出我是上海人。”言談中,陳偉莉的上海話總是一不小心就“溜”了出來。
也是2016年,先生離世,陳偉莉不得不認真規劃未來。按照她一個月左右的退休工資,想過得舒心自在,她把眼光轉向了嘉興。一起來看過,一個朝南套間月3400元,性價比很高,最重要是有事‘叫得應’。”
逸和源嘉興基地便看病報銷,許多同住在這里的上海老人把醫保關系轉到了嘉興,但陳偉莉沒有。“我幾乎每個月都回上海,開點中藥調理。萬一生了什么大病,上海的醫療資源還是好一些。”
“前些日子,有朋友說,現在看病用醫保卡門診可以異地結算了,我就想,要是等到哪天醫保卡可以像銀聯卡一樣,全國通用就好了,如果全國有難度,長三角可以先通用,希望我能等到這一天。”說話間,不覺到了晚飯時間,陳偉莉爽朗地笑著說:“我就住在B區318,歡迎你們常來找我聊天。”
產業協同
抓住一體化發展紅利
人物:吳坤元 地點:江蘇蘇州-安徽銅陵
“我是蘇州市相城區人,也是長三角人。在蘇州相城和安徽銅陵兩地工作。”吳坤元是享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紅利的一員。作為江蘇新安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坤元在安徽銅陵有一個負責生產工廠,頻繁來往兩地的他,每年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銅陵。讓兩地通勤更快捷,讓我這個‘雙城人’幸福感滿滿。”線路板生產市場的短缺,與合作伙伴來到銅陵建立工廠。吳坤元介紹,工廠剛剛建立時,運作體系還不夠完善,整體處于虧本狀態。那時,為了穩定工廠的發展,他經常江蘇、安徽兩頭跑,每個月要花十余天待在銅陵的廠內,忙時住上大半個月也是常態。“現在,我每個月去銅陵一兩次,每次四五天。”銅陵如同吳坤元的第二故鄉。除了了解工廠建設進度,他需要考察產品的生產規模、生產狀況,與研發部門討論產品的研發,并與業務部深度探討如何將市場需求與生產方向相匹配等。
經常往返兩地,吳坤元對長三角一體化的最大感受,無疑是交通更加便利了。“之前從蘇州開車去銅陵,要走許多彎彎繞繞的道路,現在不少‘斷頭路’都打通了,路也更寬敞了。之前將近5個小時的行程,縮短到3個多小時,如果能開通蘇州與銅陵的直通高鐵,就更方便了。”
文旅互聯
快捷穿行黃金旅游線
人物:楊震 地點:浙江杭州-安徽黃山
杭黃高鐵,是“軌道上的長三角”的縮影,這條連接浙江杭州與安徽黃山的高速鐵路,不僅大大節約旅客出行時間,也是串起名城、名湖、名江、名山的世界級黃金旅游線路。
在杭州遠景國旅工作的導游楊震,是這條鐵路的常客,干這一行10年了。他是安徽黃山人,由于工作原因,需要在各個省市間穿梭,所以黃山、杭州、上海、南京、無錫等地他都熟。
2022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的發展,從而產生旅游消費等需求,讓一切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這些變化而來的導游就業問題,給予旅游市場更多支持。”
新安晚報記者 陳牧 葉曉 劉旸 新民晚報記者 呂倩雯 毛麗君 揚子晚報記者 劉麗媛 見習記者 梅方瀅 錢江晚報記者 朱麗珍 采寫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