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日,來自合肥的張寶寶(化名)在中國科大附一院進行了“巨結腸根治術”,為他進行手術的“主刀醫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第四代達芬奇Xi機器人“大奇”,張寶寶也成為中國科大附一院接受達芬奇機器人手術年齡最小的患兒。據悉,這是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在安徽省小兒外科治療領域的首次應用,標志著中國科大附一院小兒微創外科技術再上新臺階,將為更多患兒帶來健康福音。
兩歲寶寶患“先天性巨結腸”
年僅兩歲的張寶寶,長期被“便秘”困擾,輾轉多家醫院求醫無果,最終經中國科大附一院小兒外科蘇義林主任診斷為“先天性巨結腸”,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因為患兒年齡小、體重只有10kg,手術需要游離盆腔無神經節腸管,難度較大,一旦損傷盆神經和盆底肌肉,容易出現大小便失禁。因此要求手術操作精細,解剖精確。經過詳細的術前評估與溝通,蘇義林及其團隊決定選用操作更為精細的達芬奇機器人進行手術。
由于患兒年齡小,手術和麻醉風險程度高。術前,小兒外科團隊與麻醉科、手術室護理團隊就如何安全、成功完成手術召開了多次討論會,充分考慮患兒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困難,最大程度減少風險。8月3日,蘇義林、王亮、朱宇飛團隊借助“大奇”超強的穩定性和靈活性,高水準完成了這臺巨結腸根治手術,手術歷時3個多小時,術中出血僅20毫升。
將更多應用到小兒外科手術中
據蘇義林介紹,達芬奇機器人手術是精準性很高的微創手術,其優勢在于機器人手臂具有人手無可比擬的穩定性及精確性,而且可以到達普通腹腔鏡器械無法觸及到的間隙,并模仿人的手腕及手指完成精細動作。能夠減少手術操作損傷,縫合優勢更明顯,使患者更好更快恢復。目前,張寶寶恢復良好,已經康復出院。
“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在中國科大附一院上崗后,已相繼在泌尿外科、胸外科、普外科廣泛使用,今后也將更多應用到小兒外科手術中,進一步滿足廣大兒童患者的就醫需求。
專家介紹,先天性巨結腸又叫腸無神經節細胞癥,是指腸管的發育畸形,該段腸管由于缺乏神經節細胞就會導致腸管的持續痙攣,使糞便堆積在近端的結腸,使該段腸管肥厚、擴張,從而就會出現一系列的臨床表現,比如胎便排出延遲,頑固性的便秘,以及進行性加重的腹脹、反復的嘔吐。小兒的先天性巨結腸疾病是一種不可自愈的疾病,但是治療及時是可以治愈的,一旦確診,均應進行巨結腸根治術。當家長發現小兒出現嘔吐、腹脹、不排便、食欲下降等癥狀時,一定要及時就醫,進行必要的檢查。
王亮 方詠 黃歆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曉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