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以“小項目”來帶動“大增收”,這樣一個“以小博大”的舉措讓六安市金安區東橋鎮許多脫貧戶、監測戶和其他農村低收入人口在家門口解決了就業問題,還實現了增收。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6月13日了解到,今年以來,該鎮充分發揮“以工代賑”在促進農村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等方面的重要特殊作用,以段新街村興和大塘渠道整治項目為切入點,科學謀劃、先行先試,圍繞“村黨組織引領+項目理事會實施+政府保障”的“村民自建”模式,激發群眾生活力與行動力,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據悉,該鎮段新街村興和大塘渠道整治項目施工技術相對簡單,在組織務工時,積極動員當地群眾參與項目建設,特別是優先吸納脫貧戶、監測戶和其他農村低收入人口務工。在務工過程中,采取以工代訓的方式,開展工程施工技能培訓,讓參與務工的群眾至少掌握一項勞務技能。在勞務報酬發放上,項目建設理事會結合本地工資標準制定各工種標準,按月及時發放勞務報酬,并盡可能提高項目資金中勞務報酬占比。
村民積極參與項目建設。
開展工程施工技能培訓。
“這個模式很好,大家都愿意參加。”57歲的段新街村村民代表付文勝說,“段新街村是丘陵地區,往年不是澇就是旱,我們自己修了水渠自己受益,在家門口做工掙得不比城里少,都愿意參與。”截至目前,該鎮段新街村興和大塘渠道整治項目共有65名群眾參與務工,月均務工人數約45人,其中脫貧人口20人、低保戶3人、特困供養戶1人,共計培訓 65人次;發放勞務報酬50.45萬元,帶動人均增收5000余元,勞務報酬占項目資金22.1%。
楊睿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竇祖軍
編輯 張大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