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離不開堅實的產業基礎。2021年以來,安徽省立足新發展階段,推動實施一產 “兩強一增”行動計劃、二產“提質擴量增效”行動計劃、三產“鍛長補短”行動計劃,三次產業協同并進,為高質量發展激活新動能,打牢共同富裕的產業基礎、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
安徽叉車集團工人在合力叉車智能化整車裝配生產線上忙碌。新華社發
發展現代農業,帶動農民增收
每天早晨,望江縣高士鎮洗粉村村民檀國宏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查看蔬菜大棚的情況。
“手機能隨時看到大棚里的溫度、濕度等數據,還能用手機遙控澆水。”檀國宏所說的手機應用程序,是當地農業產業園搭建的智慧農業平臺,利用智能傳感技術,能實時監測大棚內果蔬情況,自動分析識別大棚內溫度、濕度、土壤肥力等。
這幾年,當地整合項目資金建設農業產業園,支持農民創業致富。2018年,檀國宏響應國家“雙創”號召回鄉創業,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現代農業發展中。目前,園區建有新型日光連體溫室大棚7座,占地140余畝,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帶動了60多個農戶增收。
安徽是農業大省,產業化是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的必由之路。當前實施的一產“兩強一增”行動計劃,就是要抓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由“大”到“強”的轉變。
記者了解到,2021年,我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和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新建高標準農田560.34萬畝,總面積達5510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2.4%。
通過高質量推動數字農業發展,我省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并列全國第2位,縣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總體水平居全國第4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1.1個百分點。
推進制造強省,提質擴量增效
在位于池州市高新區的起帆電纜有限公司橡套車間內,成纜區180米的流水線上,5條顏色不同的內芯被緩緩吸入成纜機,不一會兒,一條長長的白色電纜在另一頭成型,隨著流水線卷入收線盤中,而整個生產線上除了自動化設備外,只有寥寥幾名操作人員。
在池州,這樣的高端裝備制造業和半導體、新材料等產業,構成當地產業升級和綠色轉型的八大新興產業。到2025年,池州還要培育形成新材料1000億元級產業集群和半導體、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3個以上300億元級產業集群,成為當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制造業是經濟命脈、強省之基。二產發展好不好,關鍵看制造業。
從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再到超前布局未來產業,近年來,安徽高擎制造強省大旗,奮力推動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
目前,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覆蓋國民經濟行業的40個大類行業,14個大類行業產值超千億元,制造業增加值總量進入全國十強之列,汽車、電子信息、家電等多個產業有著較好基礎。2021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9%,兩年平均增長7.4%。
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夯實制造業根基,提升制造業增加值占比,做大制造業總體規模。2021年,我省提出全面實施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4116”行動計劃,將圍繞“新興優勢、基礎支柱、未來先導”三大產業領域,聚力打造4個萬億級產業、10個千億級產業,形成優勢凸顯、基礎穩固、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體系。
探索改革創新,向畝均要效益
近日,隨著首筆“畝均英雄貸”發放到位,馬鞍山市寧博一體化高新區產業園建設開始“騰籠換鳥”、優化配置。
寧博一體化高新區產業園建設項目是我省首個“畝均英雄貸”項目。創新設立“畝均英雄貸”金融產品,源于我省“畝均論英雄”改革方面探索。
對于工業占經濟總量41.5%的馬鞍山來說,產業結構重,污染排放大,資源環境約束與粗放增長方式之間的矛盾尤為突出,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2018年底,馬鞍山市在學習借鑒江蘇、浙江等先進地區經驗的基礎上,啟動了“畝均論英雄”的改革實踐。
目前,馬鞍山市已完成三輪評價工作,2020年起實現了工業企業全覆蓋,并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結果運用體系。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由2018年的12.59萬元提升為2020年的14.75萬元,增長17%。
“畝均論英雄”改革,簡單來說就是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集中,以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產出效益。早在幾年前,浙江率先將“畝均論英雄”運用到工業領域,推動高質量發展。安徽對標對表,十分重視對“畝均論英雄”的改革探索。2021年10月,我省提出要持續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走出制造業提質、擴量、增效的新路子。
目前,“畝均論英雄”改革在馬鞍山、宣城等地不斷探索,取得良好成效。畝均效益評價不再由規模指標簡單判定,而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用好考核評價的“指揮棒”,強化畝均產出與效益,將高質量發展落到實處。
突出縣域特色,產業優化布局
“進來一只舊電池,出去一只新電池。”在界首市高新區田營科技園,動力電池的循環生產已成為現實。
據了解,田營科技園年回收加工廢舊蓄電池120萬噸,加工再生鉛30 萬噸、蓄電池極板 8500 萬套、電池 6000 萬只,已經形成廢舊電瓶回收、冶煉、精深加工到銷售完整的產業鏈條,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動力電池循環利用專業園區。其年營業收入已經突破500億元,也是2021年我省64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之一。
2021年,安徽聚焦一產“兩強一增”、二產“提質擴量增效”、三產“鍛長補短”,加快建設一批創新能力強、服務體系完善、產業特色鮮明的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實現產業基地梯隊建設和優化布局,助力全省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64個縣域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實現營業總收入5812億元,同比增長21.7%,已培育形成21個百億級集群(基地)。
去年,全省集群(基地)累計新增規上(限上)企業401家。在產業集聚度持續提升的同時,創新能力也在持續增強。據統計,全省集群(基地)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1158家,同比增加272家。
記者從安徽省發改委了解到,下一步,我省將加強分類施策,推動實施“一縣一策”,積極發揮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協同配合中心城市構建產業生態圈,推動優勢產業集群提質升級,力爭到2025年建成10個以上500億級特色產業集群。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碧琦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