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近日,公安部經偵局組織開展第二批“全國經偵專家”遴選工作。經安徽省公安廳和公安部經偵局業務處室推薦等程序,在全國范圍內推選出25名經偵專家,其中安徽省入選2人,宿州市公安局經偵支隊民警王安名列其中,被聘為第二批“全國經偵專家”。4月19日,記者聯系上王安,了解他成為經偵專家背后的故事。
王安是宿州市公安局經偵支隊二大隊一名偵查民警。2008年,他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警察。在14年的從警道路上,他先后榮獲全省杰出人民警察、全省優秀人民警察、全省“云端”專項行動先進個人、全國打擊虛開騙稅先進個人等榮譽,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獲嘉獎4次。
2014年,王安參與偵辦了全省首起網絡傳銷案。當時陸續有群眾報案反映:宿州本地有大量人員采取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方式進入一個名叫“互助興邦”的網站活動,而且參與人員在呈幾何裂變式增加。
經過連續多日的秘密偵查,王安和同事發現該團伙打著 “互幫互助”的幌子,利用網絡平臺發展人員,欺騙參加者繳納費用,以達到斂財的目的,該傳銷組織傳播速度極為迅猛。當時發展會員就已經達到4.6萬人,涉及全國2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僅國內參與傳銷賬戶就達50余萬個,涉案金額高達上億元。鑒于案情重大,該案被列為公安部督辦案件,宿州市公安局抽調50余名精干專業警力組成專案組全力偵辦。在近半年的時間里,王安和同事輾轉20多個省市,逐步揭開了這張遍布全國的網絡傳銷的神秘面紗。最終,通過追查資金和境內嫌疑人,成功凍結涉案資金1000余萬元,抓獲犯罪嫌疑人19名。
在偵辦非法集資、網絡傳銷等涉眾型案件中,最大的難點就是對涉案人員層級、身份、計酬模式的認定,既是追贓挽損工作的直接依據,又是依法證明涉嫌犯罪的關鍵證據。因此,如何快速厘清涉案人員的層級和身份是成功突破涉眾型經濟犯罪案件的核心所在。王安總結多年“涉網涉眾”類案件的偵辦經驗,發現在傳銷、非法集資等利用網絡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為了逃避追查,會在后臺數據中把層級和資金沉淀隱藏較深,而這又是追贓挽損的依據。
王安利用業余時間,學習鉆研計算機編程語言,功夫不負有心人,歷時數月,研發出“傳銷組織架構”、“非法集資人員關系”軟件,研發后,偵查辦案周期大大縮短,可以在案發的黃金周期內,追查資金去向。這兩套軟件先后服務了安徽NMM98、仁和康碩等15起網絡傳銷、非法集資案,協助鎖定涉案嫌疑人56人、追蹤資金去向3000余萬元,運算的規則和樹形展示效果得到了公檢法部門的認可,得到了經偵同行的贊許。
每日同電腦為伍,與數據相伴,累嗎?答案是肯定的。但王安表示,通過自己的方法把沉睡的數據“喚醒”,一步步迫近真相,最終鎖定犯罪團伙,只有親自參與才能體會其中的快樂。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趙明玉(受訪者供圖)
編輯 王翠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