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4月5日和4月7日,央視兩次報道滁州市疫情防控決策果斷、處置得力,僅三天時間核酸檢測排查了近80萬人,迅速復工復產,創造了疫情防控的“滁州速度”。4月12日,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走進此波疫情“風暴眼”的該市瑯琊區揚子街道辦事處,實地探訪這個至今還有三個封控區、四個管控區尚未解封的街道,走近堅守防控一線的那些可愛的人。
特殊時期一人當兩人用
4月12日,滁州市室外溫度高達30度,在炙熱陽光照射下路面已微微發燙。上午9時,記者驅車來到位于城東的菱溪路路口,一處由塑鋼瓦做成的圍墻將路面臨時封堵,兩名身著紅色馬甲的志愿者守在豁口處,里面便是管控區范圍。
在街道工作人員引領下,經過消毒處理,記者進入菱溪路。寬闊的馬路上一眼望到頭,雖然路口紅綠燈依然閃爍,但卻沒有車輛和行人,往日喧囂的路面安靜得讓人很不適應。
辦公室里的沙發和椅子成臨時床鋪。
揚子街道辦事處位于菱溪路和揚子路交叉口一個院內,這里不僅地處管控區,還是該街道辦事處轄區內三個封控區和四個管控區疫情防控管理工作的臨時“指揮部”。
揚子街道辦事處主任周紅梅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自從4月1日劃分疫情封控區和管控區以來,數十名街道辦事處黨政和城管工作人員全都吃住在里面,辦公室里沙發和椅子也都成了臨時床鋪。
“好多工作人員都到點上做志愿者去了!”周紅梅說,所有工作人員除了完成手中固有工作外,還要隨時聽從指揮部調配,到指點地點幫忙。她說,現在工作已經不分白天和黑夜了,特殊時期只能“一人當兩人用,女人當男人用”。說著,她一連接了好幾個點上的電話。
集裝箱里辦公的“微社區”
記者隨后來到揚子路,在該路中段有兩節乳白色的貨用集裝箱尤其引人關注,四名身著紅色馬甲志愿者來來回回不停地幫封控區里的居民運送防疫物資或生活用品。
“揚子社區所有工作人員都在這里,集裝箱就是她們現在工作和生活場所?!迸阃稍L的街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社區原有工作人員10人,5人被隔離,1人因勞累住進了醫院,現在只剩下四名工作人員,這里是最早發現陽性病例,也是最早的封控區。保障封控區里400戶1200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和垃圾清運等工作,工作量之大、勞累程度之高可想而知。
吃住在集裝箱里的社區工作人員。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現場看到,在炙熱陽光照射下,雖然有一頂紅色遮陽傘,但在傘下王國龍的額頭和臉頰上依然滲出亮晶晶的汗珠,58歲的他因連日勞累痛風病發作,走路一瘸一拐的。
4月1日以來,夏多紅、孫永美、吳光明三位女同志吃住全都在馬路上這兩節集裝箱里,每天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加上風吹日曬,她們皮膚全都干裂變紅,每個人眼睛里都充滿血絲。她們有點兒不好意思地悄悄告訴記者,吃點苦沒啥,關鍵是沒地兒洗澡是最大的折磨。
像是指揮一場激烈“戰斗”
中午11時40分,記者遇到剛剛開完疫情防控會議的揚子街道黨工委書記王飛,連日的勞累使他看起來很疲憊,老成的他根本不像是36歲的年齡。
王飛告訴記者,從3月31日晚該市發現第一例疑似陽性病例開始,他就連軸轉地工作,沒有安穩地合過眼睛。4月1日凌晨2點,連夜召集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到崗到位,設置卡點等;凌晨5點,40個組80人的醫護人員上門核酸檢測;隨后成立臨時指揮部、成立黨員先鋒隊、成立志愿者服務隊,要讓每個點上都飄揚著紅旗,讓黨旗紅引領志愿紅,讓群眾更有信心。
記者站在馬路邊采訪高橋社區黨委副書記秦嶺。
王飛說,突發事件最能考驗每位黨員和基層黨組織,充分發揮好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使每位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是指揮者能力的體現。他說,危難時刻顯人心,在這場抗疫防控“戰斗”中,涌現出許多令其感動的普通工作人員。劉永是位老同志,愛人剛剛手術還臥床不起,但他絲毫沒有推卻,一直戰斗在一線;還有很多身處封控區的工作人員雖然不能出來,但自覺在封控區里做電話統計等輔助工作,給外圍減輕很多負擔。
解封后一定好好陪陪家人
“還有三天就解封了,15號晚上不睡了,第一時間回家看寶寶和年邁父母!”說這話的是揚子街道工作人員余雷,連日來他晚上值夜班,白天還要擔任“突擊隊員”,哪里有困難、有險情就支援哪里。炎熱的天氣下,他身穿防護服到封控區里挨家挨戶收垃圾,他不顧垃圾變味的臭氣,一頓操作下來渾身大汗淋漓像水洗一樣。
記者采訪現場。
據了解,余雷的孩子才一歲多點兒,母親乳腺癌去年動的手術,父親中風且胃切除三分之二,全靠妻子一人在家操持,非常地艱辛。然而,他并沒有因為家庭困難而放棄這次抗疫戰斗,4月1日凌晨,當他接到單位電話通知后,來不及和家人先別,便準時趕到單位報道。
“印象菱溪”是揚子街道最大的商業綜合體,有賓館、有商場、有超市,突然封控以后,由于人員復雜帶來管理上十分困難。高橋社區黨委副書記秦嶺幾乎是24小時“盯”在封控區里。
“目前封控區最大困難就是封控人員精神壓力大,要不斷地做安撫工作。”站在馬路上卡點位置,秦嶺不斷地打電話進行安撫。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葉素健 攝影報道
編輯 許大鵬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