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電力工程師王開庫從事電網建設已有23年,參與過百余座變電站建設,崗位從技術員、項目總工一直到特高壓工程項目經理。他扎根電網建設一線,經歷過各種殘酷的野外環境,致力于挑戰更高難度的工程技術,成為精益求精的“光明使者”。2021年3月,王開庫榮登“中國好人榜”。
責任感驅使他奔赴一線
作為一名電力工程師,王開庫的工作始終與電網建設密不可分。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少人選擇轉到后勤管理崗位,王開庫依然選擇奮戰在一線。23年間,他走過了大半個中國,一年中往往有300多天奔波在項目工地上。
王開庫說,他并非不想天天坐在辦公室里上班,然而一旦有了更高難度的項目,內心總有一種責任感驅使他迎難而上,奔赴一線。于是,從四川西昌±800 千伏裕隆換流站到寧夏±800 千伏靈州換流站,再到目前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距離最遠、輸送容量最大、技術水平最先進的特高壓直流換流站工程之一——安徽宣城±1100千伏古泉換流站,王開庫的腳步從未停歇。
對于很多人來說,在野外從事電網建設既艱苦又乏味。王開庫卻覺得,在一個個項目現場工作也有樂趣。“我們有一句話叫‘干一番工程,交一方朋友,樹一座豐碑’。對我們來說,跟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設備打交道,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調節自己的過程,也挺有趣的。”他說。
艱苦工作早已習以為常
在王開庫經歷的項目中,確實有環境特別艱苦的。比如,在寧夏靈州換流站建設過程中,現場氣溫最低降到零下30多攝氏度。
“在那種環境里,室外站著5 分鐘不動,鞋子就跟地面粘連在一起,抬都抬不起來。”不僅是人受不了,連設備都受不了。不過,為了測試和考驗設備是否能在極端天氣正常使用,王開庫和同事還要專門在天氣最冷的時候進行試驗,開展技術創新,保證儀器能夠正常工作。
作為項目管理人員,王開庫不僅要保證在極寒天氣條件下項目順利完成,還要考慮團隊人員的身心健康。因此,除了合理安排工作時間,王開庫還會為工人準備姜湯,防止隊員身體健康出現問題。
在23 年的一線工作中,王開庫已經習慣了野外作業的辛苦,他認為環境的惡劣和工作的艱苦是十分平常的。在這樣的條件下,身體反而能鍛煉得更好,可以適應各種工作環境。他唯獨覺得苦的,是對家人的愧疚。王開庫說,雖然家人十分支持他的工作,但心里一直感到對家人有虧欠。
把“螺絲釘精神”發揚光大
潛心學習在一線、帶隊攻堅在一線、開拓創新在一線,王開庫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成為精益求精的“光明使者”,把雷鋒同志的“螺絲釘精神”發揚得淋漓盡致。他也先后獲得“江淮工匠標兵”“安徽省直機關崗位學雷鋒標兵”“國網工匠”“全國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和“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
多年來,王開庫先后牽頭成立了“青年創新創效工作室”“王開庫技能大師工作室”“王開庫勞模創新工作室”,將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傳授給年輕的同事。他表示,下一步他將依托勞模工作室進行技能培訓,打破原來點對點的帶徒方式,希望形成點對面的模式,拓展技術傳承的范圍。
對于技術傳承,王開庫提到除了自己的技術經驗,他更想讓年輕人學會認真工作的態度、不斷學習的理念、吃苦耐勞的精神,用認真的態度面對一線工作,在技術變革中加強學習,勇于創新,把工作落實到位。做到這幾條之后,經驗和成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見習記者 于源綺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