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健身卡、洗車卡、美發卡……如今,辦理預付費式的會員卡成為一種消費習慣,但有些消費者在存入現金后卻遭遇到了“尷尬”的事情,那就是卡內余額還在,商家卻關門未營業了。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日前,宣州區法院成功調解了15起因充卡引發的服務合同糾紛案,及時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
合肥工業大學(宣城校區)的李同學等大學生們在校內某理發店消費時,在該店充卡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誰知不久后,該理發店因經營困難關門了。因理發店未退還卡內余額,大學生們多次找到該店經營者王某理論,但王某稱該店系多個合伙人共同經營,不該自己一人承擔。無奈之下,十五名大學生分別將該理發店告上法庭,請求判令王某返還預付費用共計2400余元,以維護自己的權利。
宣州區人民法院受理該案,承辦法官獲悉案情后迅速厘清案件事實,為避免矛盾激化,緩解當事人敵對情緒,確定了“以調為主,調判結合”的裁判思路。考慮到該案的維權群體系在校大學生,為了不影響他們寒假離校日程,承辦法官一邊積極與學校溝通,引導學生通過集體委托訴訟代理人處理該案,同時立即與理發店經營者王某取得聯系。
剛開始王某表示現在經濟周轉困難,沒有退還能力,并以各種理由推諉,避而不見。經過多次電話說服教育,王某終于同意愿意來法院處理該糾紛。1月21日,在法官的調解下,原告與王某就付款時間達成了一致意見。1月30日春節來臨前,在法官的督促下,被告承諾于近日全部履行退款義務。
辦卡有風險,充值需謹慎。消費者要謹慎選擇充卡,忌沖動消費,盡量避免預存大額的消費款,且要留存好相關證據,即便要預存消費款也需要充分考慮相應店鋪的經營狀況、開設時間長短、信譽度等因素。
王晶 李雯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曹慶
編輯 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