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020 年8 月19 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合肥市肥東縣十八聯圩生態濕地蓄洪區巢湖大堤羅家疃段,考察防汛抗洪情況。總書記強調,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是合肥最美麗動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
近年來,合肥市全面啟動巢湖新一輪綜合治理。目前,全湖平均水質由2015年劣Ⅴ類轉為Ⅳ類,去年一度好轉為Ш類,創1979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十八聯圩濕地。
蓄洪能力增加1億立方米
8 月18 日,記者來到位于肥東縣長臨河鎮的十八聯圩濕地,放眼望去,水草豐茂,樹木蔥郁,大片的水稻和玉米長勢喜人,近看魚蝦游弋,鳥類多樣性顯著增加,一個良好的濕地生態系統正在這里形成。
占地27.6 平方公里的十八聯圩生態濕地,總投資約21 億元,在優化南淝河流域水質、豐富區域物種多樣性及蓄滯洪水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去年入汛后,巢湖水位多次突破歷史極值,合肥市主動啟用十八聯圩及周邊圩區蓄洪,有效緩解了南淝河乃至整個巢湖流域的防洪壓力。汛情過后,肥東縣積極修建泵站排水,同時加快開展十八聯圩生態濕地的修復工程建設。
“去年9 月28 日完成十八聯圩排水工作,一年來,我們堅持濕地蓄洪區的定位和規劃,加快十八聯圩濕地建設。一期受淹的蘆葦和水杉等相繼重新栽種,長勢良好;二期修復已于今年7 月底完成,三期工程正穩步推進,計劃明年7 月完工。”合肥十八聯圩生態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家政介紹說,巢湖流域一級保護區還在加大推進水稻、玉米等農作物覆蓋力度,現已落實水稻綠色種植面積約6090 畝,濕地四期、五期工程正開展前期可研設計工作,預計明年年初開工建設,到2023年年底,項目全部完工。
十八聯圩生態濕地,作為環巢湖十大濕地之首,既能發揮南淝河部分水量旁路水質凈化作用,又可以承擔南淝河超標準洪水防洪前置庫的功能,形成一個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據了解,十八聯圩和環巢湖沿線9座排澇泵站、2 座抗旱站已于2021 年5 月底完成修復,增加蓄洪能力1 億立方米;平均日處理水量約81 萬立方米,氨氮可消減20%,總磷可消減20%,為保護巢湖、提升環巢湖區域環境承載力發揮重要作用。
如今,十八聯圩濕地已形成良好的濕地生態系統,生態美景日益顯現,旅游功能逐步凸顯。
提升環巢湖文旅核心競爭力
“深挖沿湖生態稟賦和文化底蘊,把巢湖北岸打造成為‘最好名片’上的最美風景線。”肥東縣相關負責人介紹說,肥東縣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對紅線以外區域進行綜合利用開發,提升環巢湖文旅核心競爭力。
據介紹,肥東縣以文化山水旅游公路為軸線,選擇藍山灣、六家畈文旅小鎮、浮槎山風景區、長臨古街等高質量文旅項目進行路線布設,將沿線資源串珠成鏈、串點成線。目前,全縣在建、擬建文旅項目總投資額超過20 億元,重點打造“住民宿到肥東”旅游品牌,盤活利用巢湖岸邊閑置農房用于發展民宿,建成42.2 公里鄉村旅游綠道系,在巢湖東岸形成以四頂山居、畈塘·拾吾舍民宿為代表,擁有26 家特色民宿的“環巢湖民宿集聚區”民宿集群。今年5 月,長臨河鎮被命名為“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鎮”。
科技創新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鑰匙,位于白馬山下的長臨河鎮科創小鎮是省市構建環巢湖科創走廊的縮影,見證了長臨河鎮在科創示范上從無到有的“蝶變之旅”。2021年7月,長臨河鎮科創小鎮管委會順利掛牌,2020年12月底,總投資3.5億元、占地90.7畝的長臨河鎮科創小鎮啟動區投入使用。肥東縣長臨河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正在謀劃建設科創小鎮一期項目,占地417畝,投資約8億元,建設15萬平方米戰新產業園區。園區以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戰新產業研發為發展方向,中國科大光柵項目、海森生物醫藥、海外人才離岸基地(市科協)、肥東科創孵化平臺已順利簽約落戶。
環巢湖十大濕地已建成8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合肥市堅持黨政同責,市委書記任省級巢湖總湖長負總責,分管市領導及相關部門承擔分管責任,流域各縣市區承擔屬地責任,壓實排污單位主體責任,堅決扛起巢湖綜合治理的政治責任。
為系統修復流域生態,合肥市將巢湖流域作為一個整體,圍繞治理、保護、發展三大任務,實施“四個優先”,即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治源先建制,統籌水陸、城鄉、江湖、河湖,統籌上下游、左右岸,系統推進巢湖綜合治理。
同時,調整完善環湖濕地建設方案,突出濕地蓄洪和生態保護兩大功能,總面積達100 平方公里的環湖十大濕地已建成8 個。今年6 月,巢湖作為全國唯一系統治理湖泊,成功入選國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十大工程”,計劃2023 年全部建成。全面實施巢湖禁捕退捕,2209 戶5638 名退捕漁民全部妥善安置。
在補齊基礎設施短板方面,接續實施巢湖綜合治理截污工程、治河工程、調蓄工程、應急工程等,大幅提升城鄉污水處理能力、防洪調蓄能力。2021 年安排實施項目136 個、計劃投資88 億元,上半年實際完成投資41 億元,工程實施以來已累計投入340 億元。今年汛期,防洪工程發揮積極效用,提前外排巢湖水24 億立方米,超過一個巢湖正常蓄水量,確保了安全度汛。
入湖河流全面消除劣Ⅴ類
2020 年6 月,合肥市在全國率先推行“河湖長+排長+警長+檢察長+民間河長”的五長治河(湖)模式,為河湖長制增添司法“利齒”。目前,合肥市設立河湖長4185 名、生態檢察長19 名、河湖警長493 名、入河排污口治理長105 名、民間河長675 名,聘用護河員5542 人,覆蓋到全市每一個入河排污口、每一處雨污混接點、每一項防洪工程,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水污染防治體系,力爭不讓一滴未經處理的污水流入巢湖。
不僅如此,合肥市還創新了資金籌措模式,累計籌集資金396 億元,很好地解決了巢湖治理資金短缺問題。從2013 年開始,設立環巢湖項目資金池,每年歸集全市各級一定比例的預算收入(2%)、土地出讓金收入(6.5%)、水利建設資金(50%)及相關部門爭取的中央和省補助資金等。
此外,強化治理法治保障。深入實施《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修訂《合肥市水環境保護條例》,健全資源環境違法舉報制度,開展對私設排污口、偷排偷放等專項執法,對違法行為保持高壓態勢。強力推進環保問題整改,針對中央及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緊盯不放、立行立改、逐條落實。
經過新一輪綜合治理,目前,巢湖全湖平均水質由2015 年劣Ⅴ類轉為Ⅳ類,2020 年一度好轉為Ш類,創1979 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國考斷面達標比例由2012 年的27.3%提高到100%,入湖河流全面消除劣Ⅴ類,出湖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對長江干流的環境效益做出貢獻。
陳夢琪 陳振 彭紅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姚一鳴 劉旸 攝影報道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