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圖片,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來源:新安晚報或安徽網”,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4月17日,天氣晴朗,黃山市中心城區屯溪老大橋修繕工程施工現場,工人抓住晴好天氣,抓緊實施橋墩砌筑、護岸重建等工作。
記者現場看到,老大橋黎陽方向往屯溪老街方向的4個橋墩,石料砌筑的橋墩地面高度已超過2米,加上地下部分共有4米多高了,達到預定的施工進度。
據了解,因為以前的橋墩內心使用了大量的統料,這次修繕時符合要求的老石料不足,部分采用了從山東采購的紅麻石代替。其中,4號橋墩(去年山洪水毀后保存最好的橋墩)修繕中幾乎都用了原有的老石料。其他3個橋墩,部分用了新石料,后期會更多使用老石料,新老結合。
這次修繕,橋墩采用了內芯用鋼筋水泥澆筑、外面用石料構件砌筑的形式,也有網友吐槽認為這是仿古橋或是現代新橋。對此,黃山市有關古建專家稱,從情感上說,老大橋在完成河床樁基、承臺施工后,橋墩如果全部按照傳統技藝與用才砌筑,更能體現其原真性,能被更多對老大橋有深厚情感的人接受。最終采用了現在這種傳統+現代施工技藝與材料,是考慮到新安江上游年年山洪肆虐,洪水破壞力太大,融入現代材料與工藝為橋墩“內芯”,讓老大橋今后能更好的抵抗山洪沖刷。同時,大橋的橋墩、橋面、欄桿等仍然使用了大量老石料等,傳承了古橋風貌。
值得一提的是,屯溪老大橋從明代初建以后,康熙年間被山洪沖毀過,徽州富商巨資修建成后,不到20年再次被沖毀,該富商父子接力,傾盡家資又重新建好。在清末,老大橋也被嚴重水毀過,橋面和多個橋墩水毀,徽州商人和百姓捐資修繕。1990年代,老大橋也被修繕過。因此,屯溪老大橋自建成以后并不是金剛不壞之身,傳統建橋工藝和技藝雖然精湛,也沒有保證古橋明代建成以后的平平安安。這也說明,山洪的破壞力確實可怕。
另據了解,目前,施工單位在搶抓主汛期到來之前時間,對靠近屯溪老街方向的兩個橋墩進行石料砌筑,力爭洪水來臨前,這兩個橋墩的石塊能砌筑到預期的4米多高度,以安全度汛。今年3月以來,大橋上游來水較多,雨水頻繁,涉水施工難度較大。
去年7月7日,始建于明代的屯溪老大橋被山洪沖毀,該橋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山市啟動古橋修繕工程,得到省和國家文物部門大力支持,其中資金上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專項支持。按照工程計劃,2021年年底,老大橋修繕工程完工。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吳永泉 攝影報道
編輯:陶娜
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有獎征集新聞線索,可以是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一經采用將給予獎勵。
報料方式:新安晚報官方微信(id:xawbxawb),大皖新聞“報料”欄目,視頻報料郵箱(baoliao@ahwang.cn),24小時新聞熱線:0551-62396200。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