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從最初物探所成立時只有3個人,到現在已經發展為有30人的專業隊伍。”徐洪苗是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27地質隊副總工程師、物探所所長,同時也是安徽工程勘察院副院長,從1992年參加工作,已在地質隊物探一線工作近30年。
在無為長江大堤上,右邊第三位是徐洪苗。
一般不會在山里過夜
“當初我以較優異的成績考入鄭州地質學校,也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地質工作者。”徐洪苗在接受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采訪時說,他的老家在安慶,從小就聽過地質隊員工作的情況,那會就特別羨慕,覺得四處跑,既能和大自然接觸,也比較自由。1988年,徐洪苗以優秀的成績進入鄭州地質學校地球物理探礦專業學習,在畢業后,1992年進入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從事物探工作,這一干就是近30年。
“物探工作的路線偏向于走直線,最終要到達指定的目標。”徐洪苗對記者說,從事野外勘查地質工作,要具備基本的防護、自救、互救等應急基本技能。“正常情況下,我們自己的人員外出作業,也要雇一些當地的人,尤其是較熟悉環境的,減少意外的發生。”徐洪苗說,野外作業突發狀況很多,攀崖和涉水尤其要小心,這兩種情況,危險性較高,有時還要借助皮劃艇等工具。
徐洪苗說,野外勘查,住在當地老鄉家里是常有的事,但一般不會在山里過夜,因為物探作業時要攜帶不少設備,他們需要保證這些設備的安全。
利用專業參與防汛救災
中也包括積極引進一批高校畢業生,并注重培養,使其盡快成為技術骨干,并以技術精、資歷深的技術骨干帶動新入職的年輕職工學習;以基礎扎實、業務熟練的技術人員帶動實力較弱的職工學習。徐洪苗還對記者說,在利用項目間隙時間,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理論學習,提高物探專業技術水平。每年還組織技術人員進行物探新技術、新方法的培訓。
“以老帶新一直是物探所的傳統。”徐洪苗說,物探所已連續10年獲得327地質隊先進集體榮譽稱號,這和人才隊伍建設是分不開的,在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同時,對外打出了一流工程物探的品牌。
不僅如此,記者還了解到,徐洪苗還積極參與防汛救災工作,在2020年7月,徐洪苗帶領物探所人員主動對接了無為市長江大堤防汛指揮部,利用物探高科技手段追蹤管涌點和滲漏通道,排查了轄區高溝鎮、姚溝鎮、劉渡鎮、泥汊鎮多處的長江大堤壩基隱患。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呂歡歡 魏鑫鑫采寫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