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國慶期間,位于長江馬鞍山段的黃金水道上,船舶運輸異常繁忙。安徽擁有內河航道里程6228公里,內河船舶運力多年位居全國前列,外貿進出口貨運量的90%靠水運完成,航運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
去年年底,安徽長江干線第一座船舶污染物集中接收站(以下簡稱為“接收站”)在馬鞍山建成并投入運行。日前,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跟隨“安徽交通執法服務長江大保護媒體走基層活動”采訪團,探訪了該接收站及附近港口,接收站可為各類船舶提免費便捷的污染物接收服務,確保船舶垃圾、污水不入江,全力守護一江碧水。
船舶污染物實現免費接收
10月14日中午,記者來到位于長江南岸姑溪河口下游的接收站,只見一艘污染物集中接受船緩緩停泊靠岸,船上載滿了從各個貨輪收集的在行駛過程產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這些垃圾、污水上岸后,在接收站經過初步處理后,將進入馬鞍山城市垃圾、污水處置系統。
記者看到,接收站建有垃圾處理間、含油污水收集罐、生活污水處理設備、滲濾液處理設備等設施。現場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垃圾分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需要經過垃圾分類后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處理。“通過接收船將垃圾接收后,生活污水由管道輸送接收站,經處理后納入市政污水官網;生活垃圾在接收站經壓縮處理后轉運至垃圾處理廠;含油污水由管道輸送至接收站收集罐,轉運至專業處理廠再度處理。”
安徽長江干線第一座船舶污染物集中接收站投入運行。
接收站工作人員正在處理收集到的船舶生活垃圾。
“目前,船舶污染物集中接收站日接收船舶污水78立方米、生活垃圾700公斤。不僅如此,馬鞍山港35座碼頭都建成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靠碼頭的船舶可以直接投交垃圾和污水。”馬鞍山市交運局黨委書記、局長谷強告訴記者,接收站建成后,船舶不用靠碼頭就可以送交生活垃圾和污水,極大地方便了船員。此外,馬鞍山全港實施免費接收、轉運、處置船舶污染物,成本全部由政府承擔,也提高了船員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記者了解到,截至今年9月底,接收站累計接收處理船舶生活垃圾68噸,占全港接收船舶生活垃圾總量的40%;生活污水4105噸,占全港接收船舶污水總量的46%。除了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船舶運行產生的油污水同樣會對長江造成污染,建接收站也有效地解決了船舶油污水收集處置問題。
全面推進船舶岸電改造
當日下午,記者在馬鞍山天順港口看到,一艘運輸船停靠在碼頭旁等待作業。“以往我們常用柴油作燃料供船舶在停靠期間使用,現在只需要用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能用上岸電了。”該運輸船通過手機掃描岸電樁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直接為船舶供能。
運輸船停靠在馬鞍山天順港口使用岸電進行作業。
運輸船使用岸電進行作業。
天順港口副總經理潘蘇云告訴記者,當船舶進入碼頭作業超過2小時后,港口會要求船舶連接岸電,船舶完成作業后,可以根據實際使用電量掃碼付費。潘蘇云表示,自去年年底岸電設施投用以來,僅天順港口岸電設施就已提供超過2190小時船舶供電服務。
目前,馬鞍山市已全面建成港口岸電設施,今年8月全面啟動船舶岸電受電設施改造工程。據介紹,岸電改造后,船舶在停靠碼頭或服務區時能很好地使用低碳高效的岸電,來滿足船上各設備的用電需求,提高船舶節能減排能力,減少因船舶發電機持續運轉產生的廢氣污染。
除此以外,馬鞍山市不同噸位等級營運船舶均已接受生活污水儲存系統改造。執法人員利用技術手段,要求船舶營運單位使用“船E行”,對每日投送的垃圾、污水進行網上記錄和上報,交通、城管、住建、海事等部門可以隨時對污染物收集、接收、轉運、處置情況進行線上、線下監督檢查,保障船舶污染物在收集、接受、轉運、處置全過程實現閉環管理,實現“零排放”。
記者了解到,為了規范建設“航道上的安徽”,保護美麗長江,自2021年以來,全省交通運輸綜合執法機構全面加強水路交通綜合執法,共實施行政處罰5104例,在禁限航、污染防治、岸電使用和危險化學品運輸等違法行為加強執法監督,積極參與長江禁捕和打擊非法采砂,為建設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保駕護航”。
顧磊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劉旸 攝影報道
編輯: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