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2021年9月28日,安徽大學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
據介紹,跟隨時代的腳步,安徽藍皮書已經走過了9個年頭,始終扮演著觀察員、報道員和研究員的角色。隨著“安徽藍皮書”第九本《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的出版,其史料價值和智庫功能進一步凸顯,社會影響力持續擴大。
《安徽社會發展報告》是國家重點圖書出版項目,圖書質量長期處于同類產品前列,至今已多次獲得皮書報告獎和優秀皮書獎。“安徽藍皮書”是安徽大學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精心打造的“雙一流”建設標志性智庫產品,是推動安徽大學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的重要工具,是安徽大學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抓手,業已成為安徽大學社會科學品牌產品。
《安徽社會發展報告》緊扣皮書核心要求“權威、前沿、原創”,涵蓋了安徽社會發展的眾多領域,匯集了安徽省社會發展的海量數據。圍繞“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新發展格局、城鄉融合發展、社會治理、專題”五大主題,勾勒發展現狀、進展和趨勢,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實操性的解決方案。
與前8版相比,2021年藍皮書更加注重社會治理機制和路徑探索,更加注重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更加注重城鄉融合發展,更加注重安徽社會發展的戰略性思考。本報告客觀反映了2020-2021年安徽社會的發展脈絡,剖析了安徽社會發展建設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提出了促進2021年安徽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展望了安徽社會形勢的發展趨向。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陳牧
部分內容導覽:
《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指出——
安徽省經濟發展穩中有進,“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2021年9月28日,安徽大學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
藍皮書指出,2020年全省整體經濟回升情況好于預期,呈現持續回升、全面回暖、穩定向好的運行態勢,表現出勢頭好、韌性強、動力足的重要特征。2020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為38680.6億元,位列中部第4,排名全國第11,比2019年增長3.9%,增速排名全國第4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184.7億元,增長2.2%;第二產業增加值15671.7億元,增長5.2%;第三產業增加值19824.2億元,增長2.8%。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33.7億元,比2019年增長2.6%,增速居全國前3位。
全省農業生產保持穩定。2020年全省糧食生產穩中有升,畜牧業產量恢復較快。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0935萬畝,比2019年增加4.5萬畝,排名全國第4;糧食產量連續4年突破800億斤,為803.8億斤,居全國第4位。全省工業生產較快增長。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比上半年加快4個百分點,比全國高3.2個百分點,排名全國第6。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294.2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全省共有A股上市公司123家,居中部第1位、全國第9位。現代服務業增勢較好。2020年安徽省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2.8%,比全國高0.7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回升。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5.1%。其中基礎設施和社會領域投資增長較快,民間投資增長0.8%,為全年首次轉正。產業轉型成效明顯。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18%,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高12.5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4%,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高10.4個百分點。市場主體中,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104.8萬戶,增長5.8%;新增“四上”企業6955家,同比增加1065家。財政收入實現增長,居民收入穩定增加。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216億元,比上年增長1%。財政支出7471億元,增長1.1%。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103元,比上年增長64%,比全國增速高17個百分點。安徽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20元,增長7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442元,增長51%。
2020年經濟在大災大難中穩定增長,安徽省“十三五”經濟發展目標圓滿實現。“十三五”時期,安徽省經濟競爭力穩步提升。經濟總量從2015年的22005.6億元增至2020年的38680.6億元,占全國比重由2015年的3.5%提高到2020年的3.8%。經濟結構優化顯著,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10.0∶45.5∶44.5調整到2020年的8.2∶40.5∶51.3,實現了“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轉變。經濟效率不斷提高,以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貢獻增大。
高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由2015年的17.6%、49.8%、58%提高到2019年的27.8%、72.1%、73.3%。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6936元增加到2020年的39442元,增加了12506元,年均增長9.3%;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821元增加到16620元,增加了5799元,年均增長10.7%;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由33.7%、35.8%下降到32.6%和34.3%。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015年的8908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8333.7億元,年均增長21.16%,比“十二五”末提升5個名次;實際利用外資由2015年的136.2億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83.1億美元,年均增長6.6%;實際對外投資由2015年的9.7億美元增加到2020年的14.4億美元,年均增長9.7%。各項指標均達到或超過“十三五”規劃目標,安徽“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參見《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p5~7,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9月)
《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指出——
安徽省開啟“數字政府”建設,現代化治理能力顯著提升
2021年9月28日,安徽大學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
藍皮書指出,2020年,安徽省聚焦重點,攻堅突破,以更大力度著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重提升政府行政辦公、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治理等多領域的治理能力,形成“數據決策、數據服務、數據創新”的現代化治理模式。2020年11月1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發了《安徽省“數字政府”建設規劃(2020~2025年)》,在治理現代化探索中取得積極成效。首先,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省級電子政務系統得到完善與優化,其外網成功對接中央各節點,覆蓋了全省近160家省直單位,16個市與100多個縣(區)實現了縱向聯通。尤其是鄉鎮、社區、村等基層部門實現了99%的覆蓋率。其次,優化應用系統建設。安徽省初步建成“一網覆蓋”的五級政務平臺,并推出“皖事通”平臺,實行全省數據庫統一管理,群眾辦事通過App即可“一號登錄”。建成政務管理系統,覆蓋全省16個市和90多個省直部門,成為省政府推動數字治理、促進“六穩”“六保”的重要手段。再次,提高資源整合共享成效。省數據共享平臺已對接多個省直部門,完成了與國家級、市級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的對接工作。及時啟動數據收集治理工作,初步完成人口、法人、電子證照庫建設,匯聚全省數據135億條。最后,提升政務服務能力。省政務服務網的訪問量與注冊量得到了較大突破,近6000萬項事項通過政務服務平臺得到妥善辦理。長三角“一網通辦”試點工作實現了30項企業事項、21項個人事項跨區域辦理,其數量居長三角地區前列。省級政務服務中心的各類事項全部實現“最多跑一次”,實現歷史性突破,“最多跑一次”在市縣覆蓋率達到97%,政務服務能力得到較大提升,企業、個人對政府工作的滿意度大幅提高。
“數字政府”的主要目標分為兩部分。一是到2022年底,建成一體化的“線上政府”,政府治理能力得到顯著提升,進入全國“數字政府”建設的第一梯隊。二是到2025年底,建成智能化的“智慧政府”。開啟數據驅動政務工作的新模式,打造“皖事通辦”平臺,實現“皖(萬)事如意”。安徽成為審批事項全國最少、辦事效率全國最高、企業投資環境全國最優、市場與人民群眾等各類主體幸福感最強的省份之一。
在各項市縣機構任務圓滿完成的基礎上,安徽省加快推進“數字江淮”建設,按照“11171”的總體思路,即通過“一套基礎強支撐、一個中心匯數據、一個平臺推服務”,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通過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現“一個通道連國網”,建成“線上政府、智慧政府”。同時,以務實創新的舉措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安徽省村(居)民委員會任期由三年改為五年,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對于加強基層社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十三五”期間安徽省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有效機制,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更加鞏固,社會既和諧有序又充滿活力。
(參見《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p7~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9月)
《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指出——
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與高新技術產業邁上新臺階
2021年9月28日,安徽大學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
藍皮書指出,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與高新技術產業也邁上了新臺階。2020年,安徽省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居全國第8位,首次超過重慶與天津,較2019年上升兩位,連續9年居全國第一方陣。安徽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量子科技等方面涌現出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如量子密鑰分發、“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魂芯二號A”芯片、“黃山1號”人工智能芯片等。2020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已達8559家,較上年增幅達29%,創歷史新高,成為安徽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力量;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較2015年增長78.9%,其增加值占全省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40%;以“芯屏器合”為核心的產業體系已成為安徽形象的代名詞。疫情防控期間,安徽科技力量展露新銳。安徽省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緊急啟動疫情防控應急科技攻關16項,中國科技大學“托珠單抗+常規治療”的治療方案被列入國家診療方案第七版、第八版并向全國推廣,率先啟動疫苗研發與臨床試驗工作,大量自主研發的科技抗疫產品被投入使用,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安徽智飛龍科馬公司聯合研發的重組新型冠狀病毒疫苗(CHO細胞)被緊急投入使用。
(參見《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p1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9月)
《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指出——
安徽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2021年9月28日,安徽大學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
藍皮書指出,2020年,作為與強者共舞的長三角“插班生”,安徽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真抓實干、埋頭苦干,在上海龍頭帶動下,聯手蘇浙,揚皖所長,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貢獻安徽力量。一是區域合作機制逐步健全。2020年6月6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重大合作事項簽約儀式共計簽約重大合作事項19項,涉皖事項有13項。例如,推進黃山市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推動杭黃世界級自然生態和文化旅游廊道建設,加強杭黃全域旅游合作,深化開展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試點合作等。二是不斷推進交通互聯互通。安徽省發布《關于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建設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通知》,旨在為促進安徽高質量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強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到2025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9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6800公里,基本建成“五縱九橫”高速公路網。2020年商合杭高鐵、合安高鐵開通,安徽全面邁入高鐵時代。三是勇當科技與產業創新先鋒。安徽加快推動上海張江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兩心”共創。創建國家實驗室取得實質性進展,安徽省新增“一室一中心”8個。在2020年長三角一體化(網上)創新成果展開幕式上,東方超環(EAST)與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等兩項安徽科技成果備受關注。2020年,安徽聚焦社會安全、民生保障、智慧城市等公共領域需求,以項目為核心,深化長三角地區合作,如不斷深入參與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并聚焦5G通信、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合作契機,組織實施重大專項定向委托類合作項目4項,設立“長三角科技創新聯合攻關專項”并支持項目16項。《此外,2020年中國(安徽)自貿試驗區正式揭牌運行,在高水平科技供給、打造強勁增長極、優化產業鏈布局等方面推動長三角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參見《安徽藍皮書:安徽社會發展報告(2021)》p11~1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9月)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