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5月31日,記者從黃山市人社等部門得知,針對企業“招工難” “用工難”問題,黃山市決定財政出資1000萬元,用于校企定制培養計劃和市外招引技術人才計劃,培招對象是高校及高、中職類學校畢業的技術類人才。近期,黃山市還推動實施引鳳回巢(黃山在外人才)、引進外地人才等戰略,如為屯溪一中、醫院等單位招引人才(此前已報道),以振興教育、醫療事業。
據了解,出臺這些政策的背景,是基于黃山市存在常住人口外流嚴重、人才缺少、企業招人越來越難等諸多現實困境。最新數據顯示,黃山市常住人口 133萬人,其中15-59歲的占比61.58%。黃山市少兒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低,安徽省16個市里倒數第二;老年人口占比高,16個市里排名第一。而且青年、壯年人口外流嚴重。初步了解,目前黃山市跨地區外出就業的農民工32萬多人,占總數58%。黃山市內學校的每年畢業生(高校、高中職)約8900人,其中留在本地就業的只有約2500人,占比28%。
今年一季度用工數據分析,黃山全市進入人力資源市場和民營人力招聘機構的用人單位1943家,招聘崗位28640人,求職人員26616人,用工缺口明顯。從數據看,全市技能人才有1500到3000人的動態性缺口,結構性招工難問題不同程度存在。當前,人口紅利時代已經過去,大城市的虹吸效應越來越強,經濟發達的 三四線城市也各出大招吸引人才,很多地方對35歲以下的年輕人都歡迎。黃山市青壯年外流嚴重、老齡化趨勢明顯,是這個背景下出現的現實問題。
黃山市毗鄰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工資薪酬、醫療教育、生活環境對青年人口吸引力大,還有部分人去了北京、廣州、成都等地。大城市的選擇機會及發展空間大,青壯年用腳投票,去了大城市就業、打拼,畢竟,情懷與鄉愁難敵現實。其次,黃山市總體薪資水平偏低,且少數企業過度壓縮成本,甚至不辦五險一金,部分企業勞動環境和工作強度存在問題。此外,還有學校專業設置有待優化、政府就業引導不力等原因。其中,黃山市及區縣政府在吸引畢業生就地工作等方面,還缺少有足夠吸引力的資金投入機制、政策完善機制等。
黃山市生態絕佳、文化獨特、旅游興旺、交通便利,但產業單一尤其支柱產業少,人口太少(全省第二少),經濟總量全省倒數第一,發展后勁不足。目前,黃山市在實施綜合性的產業發展戰略,希望通過新興產業、創新創意工程、招強引強等推動經濟高質量、實質性的發展。
很多市民通過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新聞記者建議稱,黃山市除了維護好生態、保護利用好徽州文化,還應該在產業、房價、收入、教育等方面持續努力,通過綜合營商與人居環境的改善,吸引人才回流。其中,房價應穩控,要學習外地經驗,從土地出讓開始限價,通過三五年努力,把城市房價穩到國內同類同等城市的基本水平。房價穩,利于本地人剛性需求,壓制投資投機,也能吸引外來定居性購房。其次是通過產業、產能的提升發展、讓工業商業經濟等能較快提升,擴大就業面,提升總體收入,讓就業者的實際收入年年有提高,讓生活越來越有幸福感。
再是突出抓好教育,黃山高新區近年來發展快速,經濟蓬勃,新城區架構基本形成,但是,高新區的主城區(有屯溪一中、昱城學校、實驗小學)教育資源分布與質量都有待提高,包括公辦幼兒園不夠。其中,新潭鎮從鄉鎮地位到融入了城市核心區,但教育師資與硬件薄弱,匹配不了城市新區的發展地位,制約了該片區發展。屯溪區教育投入較大,但公辦幼兒園欠債嚴重,每年無數家長為了孩子入園焦慮不安(公辦園少,民辦園收費與師資缺少優勢),黎陽等區域的小學布局不夠,將面臨孩子上學遠、上好學校難問題。
教育不強,人心不穩,青壯年希望收入提高、買得起住房,更希望給子女就地提供好的教育等條件,希望老人買菜帶孩子看病更便利。在這方面,政府應該打破本本主義,“來了就是黃山人,來了就是屯溪人,來了就是高新區人......” 不要怕人進來,要舍得在教育上花大錢,不斷做好自身的教育、醫療等服務,吸引更多人。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吳永泉
編輯:唐恒鋼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