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訊 隨著電視劇《贅婿》火出圈,“上門女婿”一時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入贅婚姻幸福嗎?如今的“贅婿”有什么新變化?日前,記者多方進行了采訪。
故事一
約定生倆娃,各隨爸媽姓
阿超(化名)是一名80 后,如今,已是兩個兒子的父親。小兒子是年前才出生的,剛滿2 月齡,按婚前的約定,第二個孩子,隨他姓。阿超與妻子小敏(化名)是“兩頭婚”,當初,經人介紹相識相戀,至今,結婚已有六年,夫妻和睦,常惹得眾人羨慕,連最初那些質疑的聲音,如今也都消失了。“兩個人過得幸福最重要,算是合適的時間,遇上了適合的人,這輩子就是她了。”阿超堅定地說。
初次見面就看對眼
阿超與妻子小敏都是安徽H 市人,但兩人的老家并不在同一個縣。
此前,阿超一直在杭州工作,2011 年左右,他辭職,回到H 市工作。當時,小敏也拗不過家人多次催促,從北京回到了H市。
家人催促小敏回家,是希望她能夠就近找一個對象,安穩地在老家生活,不要一個姑娘家在大城市辛苦打拼。
經同事介紹,阿超與小敏相識了,阿超高大帥氣,小敏溫柔可愛,第一次“相親”時,兩人就互相看對了眼。“當時因為工作需要,每天都是穿正裝,她覺得我看上去陽光、干凈、利落,是她喜歡的類型。”
回想相識的情景,阿超還記得妻子當時的反饋。
互有好感,阿超也有了信心,給女友送花、做飯,帶她出去旅行,感情逐漸升溫,也算基本確定下來了。“應該是合適的時間,遇上了適合的人吧。”阿超說。
婚前約定“兩頭婚”
小情侶感情穩定,也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這時候,卻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小敏家只有兩個女兒,小敏是家中長女,小敏家人提出,不分嫁娶,結婚后兩邊待,生兩個孩子,頭一個得隨女方姓,第二個再隨男方姓,購買婚房或做生意,女方都可以提供資金支持。
一開始,阿超還有些猶疑,也不知道如何跟父母商量,因為阿超是家中獨生子,難道這是要“入贅”女方家嗎?但小敏確實是一個賢惠宜家的女人,對自己又非常好,這讓他左右為難。
后來,沒想到,開明的父母反讓阿超打消了疑慮。“其實想想也沒什么,反正孩子不管跟誰姓,都是我們自己的嘛。”阿超說,這也是一種趨勢,現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不管生兒生女,除了關注孩子的姓氏,還有老人的養老問題,也都是年輕夫妻必須承擔的。
重在互相理解體諒
婚后一路走來,阿超不管是家庭,還是事業,在父母和岳父母、妻子的鼎力支持下,都順風順水,這也證明了,阿超當時的選擇沒有錯。
“夫妻之間相處,也沒有什么特別的門道,就是互相理解,互相體諒,大事商量著來就行了。”阿超笑著說,“在小城市生活比較安逸,我也實現了自己從小的理想,做個小生意,當個小老板。”
原來,H 市的旅游業一直不錯,幾年前,阿超干脆辭職,自己創業,他先是開了一間茶樓,而后,又擴大經營路子,開了一間民宿。
創業之初,資金有限,籌錢是一道大難題,小敏理解丈夫的心愿,她支持開民宿,便和家人一起為丈夫籌錢投入,民宿經營漸漸走上正軌,不過,剛有起色,2020 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又讓民宿損失頗重。但小敏沒有什么抱怨之語,夫妻二人一起扛,繼續維持著經營。
“冷清了一年,今年又開始忙起來了,這個季節,油菜花正好開了,來游玩踏青的游客很多,今年還是很有奔頭的。”阿超自信地說。
故事二
兩家一條心,收獲雙份愛
2008 年,偶然一次與朋友的聚會上來自合肥長豐的劉先生(化名)認識了同在江蘇打工的妻子,那一年他24歲。談戀愛后,兩人開始謀劃將來的生活。“她是獨生子女,老人需要陪伴和照顧,我們也不想在外面打工了,反正遲早也要回來的。”考慮到老人的需求以及未來孩子的教育問題,回到市里都是更好的選擇,于是他就跟隨妻子回到了她的娘家,在岳父岳母家里做了所謂的“贅婿”。
真心相待兩頭落好
如今,劉先生在家附近經營著一家小吃店,平時在店里的時間多一些。但每到節假日的時候,他就會回家看看雙方的父母。為了平衡兩家的關系,更好地照顧兩家的老人,他選擇每周輪換著回兩邊老人的家。回歸家庭的劉先生非常勤勞,會幫著老人打掃衛生或者做頓飯,他說自己也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老人坐下來聊聊天,老人們都很喜歡我們回去,每次準備一大桌菜。”
劉先生說,這些年他的父母很是理解他的狀況。每次回去,都會囑咐他生意再忙,也要多去陪陪岳父母。而岳父母則會說同樣的話,兩邊關系很是融洽。
因為這份在家庭里感受到的關懷,劉先生覺得很幸福,“我平時做點小生意,累肯定累點,但是家里很溫暖,我也感覺踏實。”劉先生說,岳父母總是告訴他不要怕困難,遇到難事有他們。
觀念也要與時俱進
對于有人困惑的“贅婿”會不會感覺到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問題,劉先生坦言,岳父母對他很好,一開始他就沒有這樣的顧慮。“我感覺他們對我就和我父母對我是一樣的,我在他們這里體會到了溫暖和感動。”
這樣的溫暖和感動也將延續到下一代身上,劉先生的兒子今年讀小學六年級,被問及如果兒子長大談戀愛后女方要求到她家生活怎么辦,劉先生毫不猶豫地回答,“到時候我會尊重孩子的意愿,絕對沒問題的。”這些年來,劉先生在岳父母這邊生活不僅沒有受到歧視還感受到了溫暖,他也希望兒子能和他一樣,即便跟隨女方生活也能被平等對待。
劉先生認為,如果想要在這樣的關系中生活得幸福開心,心態很重要,“我感覺兩個家庭是一條心,經營一個家庭不容易,我的父母也很尊重我們的意見,所以我們生活在一起。”
在他看來,“贅婿”是中國傳統文化留下來的思想禁錮,“在農村,‘贅婿’好像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但自己要看開。”同時他表示現在城市和農村的差距越來越小,對于“贅婿”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他說,“關于‘贅婿’的舊觀念要轉變。”
現象談
婚后住女方家,不代表就是贅婿
殷女士是合肥一家婚介所的情感分析師,她告訴記者,在她所接觸的例子里,傳統的“贅婿”還是比較少的。“大家多認為贅婿是男方的經濟條件要差一點,算是女方家‘半個兒子’,但現在卻很少出現這種情況,而且住在女方家也不代表就是贅婿。”據她觀察,如今和女方家一起生活的情況還是比較多的,更多的時候這是平等基礎上一起商量的結果。
在她看來,如果出現因為女方是獨生子女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男方跟隨女方生活并不應該叫做“贅婿”,“男孩子是外地的,女孩子在合肥,像這樣的情況男方去女方家的就會比較多一點。”
當記者問及像這樣與女方家一起生活的情況,什么地域的會比較多,殷女士說,她所在的婚介接觸的客戶來自省內居多,除此以外,也有來自江蘇、浙江、福建等地,“湖北在安徽的挺多的,其實男方也不需要特定的某類職業和學歷,但條件也不能太差,還是需要優秀的。”
殷女士介紹,如今家住合肥瑤海區的一對夫妻就是他們婚介所促成的。當時男生在外地念博士,女生是醫生已經工作,“男方家境可能不太好,還沒有畢業,所以沒收入也沒有買房,但他學歷各方面都不錯。”
此前女生媽媽來到婚介所希望為女兒找一個學歷高的男朋友,“他們女兒是研究生,就想找個博士或者碩士,哪怕自身經濟狀況差點也不會介意。”殷女士說,女方媽媽覺得自己家是有房子的,所以男方家沒有房子也不會介意,他們看重的是男方以后的發展。
殷女士認為,這段婚姻之所以能夠成功,首先是因為雙方都比較認可這種方式,“只要雙方接受就可以了,他們互相也能聊得來。”這樣的相處方式是女方和男方商量的結果,女方是獨生子女加上正好在合肥有房子,在這樣的情況下男方住到了女方家里,“現在他們過得挺不錯的。”
另外一家婚介所的朱女士也表示,現在大家都不會向他們提出“贅婿”的明確要求,“一般都是兩方見面后自己商量,家里如果只有女孩子的話,就可能會提出要求男方到女方家,男方接受就行。”她透露,自己舅舅家有三個女兒,老大老二已經出嫁,在考慮老三的婚姻時,舅舅提出在尊重男方家意見的前提下,希望男方來他們家,“他希望三女兒能夠留下來陪伴在他們身邊,并且老三覺得留在爸爸媽媽身邊會更舒適也能夠照顧到父母。”
記者采訪多家婚介所發現,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前大家所說的“贅婿”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可能是經濟條件不好才會去做‘上門女婿’,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比較多,”婚介人員表示,現在雙方的經濟條件一般都不錯,更偏向于平等基礎上根據每一對的具體情況交流,決定是否在女方家生活,“這是大家在一起共同營造幸福的家”。
陳秋莉 徐靜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新聞記者 朱慶玲 陳牧
編輯:陶娜
請輸入驗證碼